第一次听周杰伦的歌,是在小学五年级元旦晚会上。我们班的两个小男生合唱了一首《菊花台》,当时就觉得一听如故,那是一些从未听过的新奇曲调,歌词也好美,我就是从此正式开启了我的Jay 时代。
初高中是我文字创作习惯的开始,会写一些日记,周记之类来记录心情和经历。而周董的歌,往往是那些深夜创作耳机中的背景乐。几首印象比较深的有《夜曲》,《蜗牛》和《蒲公英的约定》,而直到现在我依然能记得当时听它们的种种心境:或悲或喜,或努力或迷茫,或是关于一些人的或是某个人的青春……
大学,是一群人的周杰伦。不论是本科还是硕士,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我总能遇到和我一样喜欢周董的兄弟姐妹。而就算我们是第一天认识,也能够因为周董,瞬间打开话匣子,增添了说不出的一种亲切感。而我人生中第一和第二次的演唱会,十分奇妙,都在伦敦,都是周杰伦:分别是17年和19年,那时候还没有疫情,可以狂欢与呐喊,可以挥舞着粉色应援棒在人海里唱花海……也还记得很清楚自己的两次落泪瞬间:一次是男粉丝求婚的惊喜;一次是周董为所有留学生唱《稻香》。而不论是为自己还是为他人,我都从内心深处感叹,异国他乡并不完全孤独,有人陪伴,有人共情。
而因为大学时频繁换环境的经历,又是把周董的歌上升到了更高的情绪价值,具体来说,自从养成了阶段性单曲循环的习惯,就把每一个地方的特定时光与周董的歌相融合:
印象中大连的夏天都是热烈且忙碌的,各种情绪和活动都在集体中持续发酵升温,但闲下来的时候反而会去听《安静》;
萨里的冬天好适合听《轨迹》和《搁浅》,天黑的早,喝着温热的水,就着微黄的灯,思绪翻涌,思念万里之外;
伦敦的秋天很长,甚至可以说是四季如秋,和《枫》简直是灵魂拍档,阴郁的天气与缓缓飘落的叶子相映成趣,悲到极点反而有一种绝美之感;
在牛津的日子刚好赶上《说好不哭》的发行日,那是在英国的最后一段时光,我没有想象中伤感,可能是已经做好了告别的准备,心中满是坦然;
北京的春天短暂且珍贵,我却钟情于《园游会》,可能在北京,最快乐的时光都是和朋友们游逛中度过的,这所城市,吸引我的,始终有人的因素。
我不追星,也不盲目崇拜偶像,包括周杰伦,我也从来没有把他作为一个明星一样去追捧。我觉得,他更像一个陪我长大的朋友,虽然未曾见面,但是他却好似陪伴我了许多年……还记得前些日子的一节课上:
一名00后的学生跟我说他最喜欢的歌手是周杰伦
以及最喜欢的歌是《说好不哭》
我俩默契地相视一笑
那短短几秒,在我看来,却是那日课上最美的画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