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青年和LV

作者: 魏谜底 | 来源:发表于2015-01-07 18:14 被阅读183次

去KFC路上听了会儿《晓说》,有一哥们儿问高晓松,为啥“文艺青年”成了骂人的词儿?高晓松显然没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直接表明态度——文艺青年是最美好的青年状态,和有志青年是一样一样滴。不知道这哥们儿后来想通没,我倒是想了一路,连烤翅都忘了买。

前阵子忙着考试,一直没顾得上写东西,简书公号推了两篇讨论“LV到底值多少钱”的文章,一会儿有人说那玩意儿就是个噱头,不就是一个破包吗?一会儿有人说,宣传也是生产力啊,花大力气造神难道不需要有所回报吗?重要的是要向高大上的价值体系努力撒~正准备评论,发现手机没流量了,我果然还不在这个高贵的价值体系内啊……

某宝上各种各样的文艺小店,各种原创制衣,我见过的品名包括“你从我全世界走过”、“庭院深深深几许”、“你是一抹绿色的蓝”……货到了才看到一些棉麻无腰的麻袋款衣服静静躺在包裹里,不动不逃。ヘ(;´Д`ヘ)文艺青年从何时起成了骂人的词?就从这个时候。

背一个LV包包,穿一件皮草,买一颗钻,或者穿一身和孝服差不多的宽松白裙子,留海藻一般的长发,身上挂满蕾丝和小花,这些都是标签,也不过是标签。文艺小清新也好,LV也罢,重要的不是他们给自己贴了什么标签,而是贴标签这件事情本身。

1968年,鲍德里亚就已经说的明明白白:资本主义社会已经从商品生产型社会转向商品消费型社会,炫耀性消费已经成了社会再生产的核心动力。还不够清楚吗?人们消费早就不是为了使用,而是为了装X。这不是侮辱谁,而是你我生活的常态,消费系统靠生产标签和意义得以存在,我们的社会也因此得以维系。重要的不是LV到底值多少钱,不是妹子们要不要剁手,而是它被赋予的意义值多少钱,有多少人愿意为LV的“情怀”买单,又有多少人把LV的“情怀”当成普世价值。

一旦进入这个大环境,任谁都不能幸免。你能想象到的一切,都已经被制作成了标签在公开贩卖。一个完美的广告除了商品的实用价值,更重要的是商品的故事和意义,更完美的是双十一时候天猫的广告——“我要填补所有的空虚!”可笑的是,空虚的制造者也是天猫。

在这个过程中被社会化的我们,很自然的接受了作为标签的商品,也承认了它们在社会等级排列中的重要地位,《围城》里孙柔嘉刻薄的说某女子的简图是一张红唇,十枚红指甲,而如今我们眼里的女人是某某大牌的珠宝,是一个新奇的包包,男人就更简单了——当什么官,银行存款几个零。谁都没绑架你,是你自己把自己贴满了标签,让别人来赏鉴,并且乐在其中。标签不再用来表明商品,它们就是商品本身。影像不再是世界的反馈,而是世界真正的存在形式。

至此,影像和表象取代了真实,甚至取代了自我。一味的追求别人射来的目光,你就成了目光的一部分,或者说,商品和自我变得难舍难分,实现了等同。消费社会通过宣传具体商品(原始广告),宣传某种生活方式和系列化的产品(情怀手机、科学净化器、一系列i字打头的电子产品),制造新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氛围(钻石的神话和绝妙的双十一),终于将我们全部绑缚于其中,快乐的享受着无所不在的鞭笞。

也许这并非最可怕的事情。当消费文化和消费价值观深入人心的时候,自然会出现之前所言的“向着LV宣传的价值体系奋斗”的梦想,当每个出现在你眼前的人都是一个标签集合体的时候,在宏观上我们已经臣服于这种虚像制造的游戏规则,不管是“帝都买房”还是“宝马里笑和自行车里哭”,不管是“向钱看,向厚赚”还是“国民老公”,都是这种影像和标签制造的游戏规则的一个缩影,在影像里,我们左冲右杀,斩获频频,然后,远方就永远成了一个远方。

其实我们无路可逃。也许在下沉入沼泽的时候该看看星星,也许,该快乐地向更深处漫溯。it's  your choice.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艺青年和LV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yfxx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