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车上听两个农村妇女聊天。两个是农村拆迀户,坐车从租住地回原村庄去务农。
从两个人谈话中知道,今年小麦大丰收。去年收成不好,她家一块地小麦只收了七、八袋,而今年收了十五袋,几乎翻一倍。
这主要是因为去年收成差一点儿,今年好一点儿,差距就出来了。去年气候不好,开春到立夏天气凉凉的,雨水较多,麦子长不起来,错过杨花期,颗粒少,又不饱满,收成就差了。
今年开春时也有点去年征兆,但过了清明气候就正常了,温度上升较快,补了清明前温差,然后比较平稳,直到立夏,可以说风调雨顺,颗粒多,又饱满,收成就很好。
农业,主要还是靠天吃饭。其他仅是辅助。如果说天旱有条件还可灌溉,那么面对低温、多雨就没有什么办法了。
民以食为天。而现在粮食生产却很让人担心。大规模项目建设占地量很大,现在的车站、机场、高速公路免不了占用农田,那怕是那些边坎坡沿,也总是占了不少。而城市规模扩张与农民宅基地双重挤压,更加加重了土地的危机。最可怕的是农民种地的积极性锐减,大片土地撂荒成为常见。
农业耕作在边远地方更加粗放,也无效益可谈。种地、收割用机械,由于地块面积小,边角操作不到,浪费大,花费大。化肥、除草,都用钱,一亩地的收入仅三百元左右,算上时间成本,几乎就是亏本。
农村土地包干政策最初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主要是因为解决的是温饱问题,口粮问题。而当温饱问题和口粮问题解决后,小规模经济作物和零散打工,解决了农民的零用钱问题,而改善住房这个问题,需要大量资金,土地粮食产出无法提供,农村问题就出来了。
当教育成为当代中国人的最大心病时,农村人有两种态度,一是进城,二是不管。进城,要化巨大资金。不管,就会出现教育鸿沟。
土地如何经营,再次走到了十字路口。土地流转政策虽然很好,但似乎难以落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