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拖延应对(16)——沉浸工作法(2024-01-31)

拖延应对(16)——沉浸工作法(2024-01-31)

作者: 燕归来2021 | 来源:发表于2024-01-30 12:05 被阅读0次

    我们之前介绍过的「即时启动」「紧急预期管理」「增量式交付」都可以帮助应对拖延相关的一些紧急情况。

    今天的学习内容是「沉浸工作法」,它特别适合那些截止日期临近,又因为焦虑、抗拒难以启动的困难任务。

    阅读完成后,请你在截止期临近的重要任务上,运用「沉浸工作法」试一试。如果近期确实没有这样的截止压力,就找一项可以独立完成的书面任务来练习,例如阅读、写作、做 ppt 、出设计方案等。

    神奇的「沉浸工作法」

    「沉浸工作法」是我在2014年开发的。作为一种简单易行的短期工作方法,它特别适合应对急性拖延。

    「沉浸工作法」对于一些「没有确定开始时间」的任务(例如常规的书面工作)有奇效,特别适合从事脑力工作和创造性工作的人群。

    有人说:用了这个方法,我的效率猛增十倍。只用短短两小时,就摧枯拉朽地完成了报告。之前我却因为长久的拖延,白白遭受了那么多压力。真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难过……」

    这个「效率猛增十倍」也许是虚指。不过,这位写报告的同学,之前花了20个小时、40个小时甚至100个小时来拖着不写。如果把拖延的时间也算进去,只要他能用沉浸工作法及时开始,那效率也许不只是猛增了10倍。

    五分钟学会「沉浸工作法」

    要充分发挥「沉浸工作法」的效力,需要一些配套措施,比如安静的环境、不被打扰的时段、难度适中的任务、明确的任务目标、实时的任务反馈等等。

    但即使你不具备完美的条件,一个简化的体验版本,已经足以帮你应对很多急性拖延问题了。

    下面是「沉浸工作法」的规则说明,邀请你跟着练习。你只需五分钟就能学会,一刻钟就能体验到效果。沉浸工作法是跟「即时启动」一样有用的练习。如果你想真正了解它,就必须亲身体验。千万不要只在「意念」中完成练习。

    初试「沉浸工作法」

    找一件你现在就能开始,却拖延已久的任务。

    .用手机定4个闹钟,每15分钟一个。即:分别设置在15分钟、30分钟、45分钟和60分钟后。首次体验设置4个,平时你可以自定义闹钟个数。

    启动任务时,以及每次闹钟响起时,默念「咒语」:「眼前的15分钟,我选择沉浸还是休息?」

    如果选择「沉浸」,就让自己专心做这项任务,15分钟内排除所有外界干扰。

    如果选择「休息」,就以「非参与」的方式完成15分钟休息,比如喝水、散步、听音乐、打电话、闲聊等。只要不陷入电脑、手机或书籍图文,即是「非参与」。

    如果太专心而没听到或者忘了闹钟,视为自动选择一次新的「沉浸」。

    注意事项

    ●每15分钟一次,每次只考虑眼前的15分钟。在每个15分钟的过程里,只需要履行刚刚的选择。

    做决定时,务必只考虑眼前的15分钟。仿佛世界上只存在眼前的15分钟。不存在过去,也不存在15分钟以外的未来。15分钟后的你,已经不再是现在的你。不必对另一个你指手画脚。

    沉浸的意思是:专心享受一件事,直到完成,或者闹钟响起。尽全力避免外界的打扰,比如手机静音、倒扣,告诉同事或家人你要专心一段时间等。

    不要在意你的沉浸次数。真正值得你在意的,是你在沉浸中的感受,而次数则丝毫不重要。如果你进入了投入而「忘我」的状态,无论时间长短,请记住那种感觉。

    应对困难与疑惑

    如果启动困难,就提醒自己:「再可怕的任务,我也有能力安全地沉浸一次。」

    如果在沉浸中难以坚持,就提醒自己:「用不了15分钟,我就有休息的机会了。」

    如果遇到来自重要人物的打断,暂停沉浸,配合对方;

    如果遇到不重要的打断,尽量告诉对方:「15分钟以内我来找你/给你打电话」;

    如果在沉浸中产生了其他灵感,或想起某件要事,就速记在纸上或记事本程序里,然后继续沉浸原来的任务。

    请你亲自实践试一试这个方法,也欢迎和身边的小伙伴分享你的感受。(来自暂停实验室拖延应对营高地清风老师分享)

    我的练习:

    我选择的任务是:写1月份总结

    记录使用「沉浸工作法」的体验:因为我没有规定的DDL,每月的总结是自己给自己的DDL。以前写总结时会有抗拒,但我知道一旦开始写,就能完成。因为有模板,哈。今天的体验是因为计时,更加的专注,但也有考试时赶时间的感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拖延应对(16)——沉浸工作法(2024-01-3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ygno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