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经典必读:国学常识之古代官职|小书灯家长论坛

经典必读:国学常识之古代官职|小书灯家长论坛

作者: 小书灯社区 | 来源:发表于2019-01-14 13:47 被阅读0次

一、古代官职名称汇总解译

  中央官职: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负责行政、太尉负责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地方官职:秦汉时期,地方实行郡县两级制。秦统一后,郡的长官,秦称郡守,县有二等,万人以上的大县称县令,万人以下的称县长。汉初将郡守改为太守,汉武帝时又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隋炀帝时又改州为郡,郡的行政长官仍为太守。唐代有一种凌驾于州县之上的地方行政机关,叫“方镇”,又称道,设节度使、团练使或都防御使,节度使除领兵外,监管地方民政,逐渐成为割据一方的藩镇,集军、政、财、监察等权于一身。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协助皇帝管理一切军国大事,即所谓“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有时称相国,常于宰相通称,简称“相”。

  【中堂】宰相的别称。

  【御史大夫】本为史官、秘书官,秦代设置的官名,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

  【太尉】最高军事长官,西汉时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汉武帝时改太尉为大司马。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为“上卿”。

  【大将军】古代最高军事统帅之称,掌领兵作战。唐以后将军职位渐卑。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

  【经略使】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

  【安抚使】是中国古代官名,为由中央派遣处理地方事务的官员。隋代曾设安抚大使,为行军主帅兼职。唐代前期派大臣巡视经过战争或受灾地区,以安定社会秩序,称安抚使。宋初沿之,为诸路灾伤及用兵的特遣专使。后渐成为各路负责军务治安的长官,以知州、知府兼任。

  【都督】参见“经略使”。主要指领兵打仗的将帅,一般不理民事。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参见“刺史”。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吴,即担任吴地的巡抚。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县长。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江州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刺史的佐史,实际上是一种闲散职务,这对白居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嘲弄。

  【大司徒】官名。西汉哀帝刘欣废丞相立大司徒与大司马、司空并称为三公。东汉时称司徒。【御史大夫】秦汉时官职次于丞相的官职掌管监察副丞相。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衙内】唐代警卫官,后称官府子弟为衙内。如《水浒传》中高俅的干儿子高衙内。

二、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1、禅让制度: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的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夏朝启时取消。

  2、世袭制度:我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爵位世代相传的制度。由夏启建立,贯穿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始终。

  3、军功爵禄制:战国商鞅变法时实行,奖励军功,按功受爵;贵族无军功不再受爵。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强,也促进了封建制度的确立。

  4、察举制度: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两汉时期推行新的选官制度,包括察举、征召等。察举即选举,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西汉时主要是以才能和品德为推荐标准,东汉初重孝廉;但发展到东汉后期,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依据,使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发展形成并发展起来。

  5、九品中正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以门第为选官标准,它促进了汉魏之际的士族制度的巩固和发展,隋文帝时期废除。

  6、科举制度: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7、“自荐求官”制度:武则天破格用人和发展科举制度的做法,重用人才,推动了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三、古代执法机构

       1、锦衣卫

  是中国明朝时期的专有军事特务机构,其全名为“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与东厂、西厂合称“厂卫”。锦衣卫直接听命于皇上,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锦衣卫与东厂在天津设立机构后,就开始按照皇帝的意思私下打探军情民意,凡是有一点对皇帝不利的言论都逃不过他们的耳目,当地的官吏也不敢随便过问他们的事情。只要流露出对他们的不满,都有可能被抓去受刑,而一旦被特务们抓去,那就是九死一生,最轻也会落个残疾的下场。

    2、东厂

  官署名。即东缉事厂,中国明代的特权监察机构、特务机关和秘密jc机关。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设立东厂,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东厂是世界历史上最早设立的国家特务情报机关,权力在锦衣卫之上,只对皇帝负责,不经司法机关批准,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从而开明朝宦官干政之端。

  3、西厂

  即西缉事厂。明宪宗时为加强特务统治,于成化十三年(1477年)于东厂之外增设西厂,用太监汪直为提督,其权力超过东厂,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后因遭反对,被迫撤销。武宗时宦官刘瑾专权,正德元年(1506年)复置,刘瑾被诛后,即废去。

更多教育相关资讯请点击小书灯家长社区

网址:http://www.xiaoshudeng.com/thread-18280-1-1.html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经典必读:国学常识之古代官职|小书灯家长论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yid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