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卓老师布置下作业,我又很久没在简书上写过东西了,就简单写一个读后感过过瘾。很惭愧,沈从文这种名家,我也只看过《边城》,这次看完《三三》,感觉体会又和当初的《边城》有很大不同。
文笔
《三三》最吸引我的,是文笔。对写作产生兴趣之后,文笔就成了我对文章喜好的重要因素,甚至是最重要的因素。我把《我与地坛》给女友看,她说其实只是一个普通故事,但写出了感人的感觉,我感觉有点怪,却无法反驳,细心想来,确实是这样。纳博科夫有句话大意是这样的:没有美好文笔承载的思想只是空话。读很多名篇的时候,我感动得稀里哗啦,但时候我想起,那些名篇的主题并没有超出我的认知,感动的原因应该就是作者的描述让我主题产生了认同。要做到这一点,我想一方面就是作者融入了自己真挚的感情,另一方面就是所谓的文笔。我不是专业人士,我的见解是这两方面其实不可分割,相互影响。
回到《三三》这篇小说,很多人说文字口语化,但是文字就是文字,并不是口语。我想主要特点是虚词比较少,的,了,这种词比较少见,这种特点的运用,削弱了文章的逻辑性,但增加了流畅感,使文章犹如老人在你耳边诉说,这无疑增加了感染力。
主题
虽然很多人说《三三》是一个美丽的湘西画卷,但美丽应该是不准确的。一对孤儿寡母辛苦劳累,无论如何也谈不上美丽吧,更何况三三是一个不懂事的女孩,以现在的眼光看来,这么一个孩子就要出嫁,就要包办婚姻,也是不够尊重三三的。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这些情形自然都是实在的。这想象中的都市,像一个故事一样动人,保留在母女两人心上,却永远不使两人痛苦。他们在自己习惯生活中得到幸福,却又从幻想中得到快乐,所以若说过去的生活是很好的,那到后来可说是更好了。
这句话是很有意思的,读完后,我看了看沈从文的相关言论,他本人是眷恋农村的,这句话也可看出他对文中人物的态度,不嫉妒都市,习惯生活中得到幸福,却又从幻想中得到快乐。我觉得这实在是对底层人民的歌颂,承受困难,却不失去希望。沈从文让我们感受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但是他本人感受的绝不是美丽的画卷,在那个年代,乡村生活绝不是美好的,三三与母亲相依为命,要出嫁之时,成为城里人之时,未婚夫(虽然还没到这一步)去世,这是多么绝望啊,文中母亲说,乡下人出嫁没人要,那么三三的结局又会是怎么样呢?这篇文章实在有一个悲哀的底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