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峄山碑》第13天:既献泰成

《峄山碑》第13天:既献泰成

作者: 虚龙寨主 | 来源:发表于2019-01-19 12:21 被阅读0次

    小篆第13天,写“既献泰成”:

    《峄山碑》第13天:既献泰成

    1、既:字形是一个人刚吃饱饭、转过身正要离开的样子,表示“吃完、吃过”,后来引申出“完毕、结束”。

    《峄山碑》第13天:既献泰成

    《画说汉字》中配图与“即”相反,“即”的字形是一个人流着口水面向饭食、迫不及待地要吃,表示“走近去用餐”。

    《峄山碑》第13天:既献泰成

    吃饭是人生大事,现代城市人打招呼用不痛不痒的“你好”,而在曾经为填饱肚子犯愁的乡下,如今人们见面还是问“吃了没”。

    2、献:祭祀的炉灶(鬳[yàn])旁边挂着一只狗,可怜的狗狗将要被放进锅里烹煮用来祭祀。

    《峄山碑》第13天:既献泰成

    我看《峄山碑》中的“献”左上是“虎”字,和前天写的“号”右边的部分相同,鬳[yàn]如今也保留着“虎字头”,会不会是古人把老虎也烹了?或者把用来烹煮老虎的器具称为鬳[yàn]?(现在才发现我前天写的“号”右边“虎”是错的)

    《峄山碑》第13天:既献泰成

    在古代炊具中,鬳[yàn]属于鬲[lì]类器物,如果去博物馆参观经常能见到鬲[lì],是足部中空的三角锅。空足的好处是速沸省柴,体现出古人的智慧;还有说法是煮肉的时候骨头掉落空足,喝汤方便,如果要把肉煮到骨头自然脱落,那得用掉多少柴火,对此说法我表示怀疑。曾在内蒙古博物馆见到好多种类似的器具,中空的鬲脚象极了鼓鼓的奶牛,呵呵,“道法自然”果然不虚。

    《峄山碑》第13天:既献泰成

    3、泰:水在手中、下溜甚利,故表示通达、进退自如,引申出平安舒泰(泰然自若、国泰民安)。

    《峄山碑》第13天:既献泰成

    4、成:甲骨文和战争相关,表示有了武器(斧头和杵)就可以取得成功,然后用“戊”和“丁”表示平定,后来引申出完成、成为、成功等意。

    《峄山碑》第13天:既献泰成

    2018年6月23日,周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峄山碑》第13天:既献泰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yna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