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要说刘禅,就不得不先提一提诸葛亮这个人。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是刘备临终之际对诸葛亮的托孤遗言。这句话说得有些莫名其妙,因此被后人多次提及,但是从后来的执行效果来看,诸葛亮并没有完全照刘备的要求去做。他当然没有“自取”,但严格地说,也没有“辅之”,而是选择了代政并且长期让自己的军队在外面,这是历代君臣的大忌。
刘备有三子,除刘禅外,还有鲁王刘永、梁王刘理,刘备向来有知人之明,对于选择刘禅为继任者,诸葛亮是认可的,起码并不反对。建兴二年,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写到:“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连一向秉直刚正的孔明也认为刘禅可以当好一个皇帝,尽管如此,按照常规,诸葛亮应该在刘禅成人后就还政于天子,但他没有这么做,依旧把二十多岁的刘禅当作小孩,告诫他亲贤臣、远小人,之后还将董允迁为侍中,领虎贲中郎将,统宿卫亲兵,基本是给刘禅安排了一个全方位监控的大保姆。
刘禅既当君主又当子侄,老老实实听这位老相父的话,对于一个国家的最高权力者来说,能做好并不容易。蜀国是豪族政权,但急于北伐,很可能是徒劳无功,刘禅在对待这个问题上表现得非常清楚,曾经规劝诸葛亮:“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尽管孔明没有听从意见,但北伐决议一旦形成,刘禅还是全力支持,以国为重,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君臣之间并没有因此产生间隙,举国一心,不得不说,刘禅对一己欲望的克制和谦让是关键。当然在诸葛亮死后,刘禅也马上停止了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并且废除了丞相制度,命蒋琬主管行政,费祎主管军事,相权一分为二且相互牵制,再慢慢地熬到老臣权臣一个个死掉,后期逐渐收权,进一步加强皇权,致力发展生产,“务农殖谷,闭关息民”,没出一点乱子。
刘禅选择克制,既是大局,应该也和他从小颠沛流离、吃尽苦头有关。刘备在小沛大败后,落荒而逃,刘禅也被人卖去当了几年书童,好不容易才重新回到益州。年少时期就尝过各种辛酸,让他学会察言观色和忍让,这在处理与诸葛亮的关系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