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长河

作者: Yannic_Li | 来源:发表于2018-04-30 17:09 被阅读54次

    时间的长河里,我们生命的个体就是一粒粒微小的尘埃。我想做的是,通过书写,挖掘出这些尘埃在消失瞬间闪现出的光泽。                                                           ——马金莲《长河》


            马金莲,回族作家,2000年开始文学创作,其中篇小说《长河》获2013年度中篇小说评选第一名,被誉为当代《呼兰河传》。《长河》写了四个关于死亡的故事,并以春夏秋冬四季分别串联起素福叶、穆萨爷爷、伊哈、母亲的死亡,全文贯穿着信仰伊斯兰教的作者对死亡的看法和这种看法的成长。以下是我看《长河》时的一些随笔,在此整理分享给大家。


            大概不同于马金莲在《长河》文末所传达的“长河”的含义(“时间的长河里,我们生命的个体就是一粒粒微小的尘埃”),我在读完这部小说后,脑海里有一幅奇妙的图画。我想,这条长河,是每一个人生命的长河。

            这条河很长很长,缓慢地流淌着,漫过大大小小的滩石,流过景色各异的四季。

            但这条长河的尽头不是广阔的海洋,它更像是流进了深山,浸入了厚黑的土壤,生命的流水慢慢变细,又细,终于渗入深深的地底,留下淌过后透着湿润的黑色土壤的痕迹。

            几天,几月或是几年后,长河流过的地方开始长出绿芽,冒出野花,直至变得绿草萋萋,再也看不出河道的痕迹。

            这是在看到《长河》结尾之前的第一印象。那些在河道上长出的新鲜的生命,就像是所有牵挂着一个故去的人的亲人密友。

           《长河》里的几个故事,都有关于一个人的生命,他们活着的故事,以及他们故去后是怎样躺进了那个小小黑黑冷冷的土坑里的故事。

             这些河流或许会被乱石险滩半路阻断,或许因着冰霜或干旱停止了流动,或许就长长久久平和地流了下去,直入了土壤的深层。但每条长河,无一例外地,都会有其他河里分流来的一支细流,或融进两旁草叶上的几滴甘露。这河,就不再单单是一个人的生命长河,它还汇聚了许多许多,无数的源流流动着汇聚交融在一起,感觉水面的上空,就腾起了涌动着生命的热气,饱含着脉脉温情。


            有时候读书时脑海里会闪现出一些很抽象的画面,感觉自己好像和作者有了很强烈的共鸣,就像这次阅读《长河》,一条缓缓流进深山的黑色土壤中逐渐消失的长河形象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虽然这种形象和作者的本意并不尽相同)。但仔细想想,这些画面都有迹可循,就像很多很多的metaphor 组成了一幅有着抽象意义的具象画似的。流进深山厚土的河流,即是一个个掩埋在了黄土下的生命;河道上开出的鲜活生命,是亡人的亲朋密友在他的生命里留下的痕迹;被乱石险滩或风霜雨雪阻隔的长河,就像伊哈和素福叶一样,早早因意外而失去了鲜活的生命;而融进一个人的长河的其它河流的分支或草叶上的甘露,是他人的帮扶。生命的长河绝不是个体之间相互独立平行流动的形态,而是在广袤的大地上相互交错融合织成密密的生命之网;那些浸入了土壤或正在减弱即将消失的长河,也绝不是就此消失无迹可寻,毕竟它流过的道路上正在生长着新鲜的生命,而它也终将从一些其它什么地方的土壤中透出来,从娟娟细流渐渐长成波澜壮阔的长河,重启它朴素又震撼的一生。


            另外,这部小说是一部能够改变一个人生死观的小说,尤其是对死亡的看法。它让我领略到在生死问题上,宗教的力量。听惯了死亡是一种必然,所以学会超脱就好的cliche,但真正能有几个人不在内心深处深深惧怕着死亡呢?死亡就像是一个象征着阴暗,腐烂和遗忘的存在。但《长河》不仅告诉我,更令我理解了死亡是“洁净的,崇高的”。


    摘抄:

    1、黑暗像薄纱一样轻轻摇曳着。

    2、天空里重新落起了雪,雪花大而稀疏,一片一片沉甸甸落下来,落在山头上,屋顶上,秃树上,枯草上,落在一切能够落脚的事物上。我肩上头上眉毛上也都毛茸茸挂了一层。纯粹的洁白把人们留下的脚印淹没了,把刚刚堆起的黄土包淹没了,世界一片寂静,我看着暮色透过白雪缓缓降落,像一个女人的怀抱,用无尽苍茫把村庄包裹住拥进她宽阔温暖的胸膛。

    3、在白雪的映衬下,男人们头上的白帽子像一盏盏明灯,擦过漫长的生死路途,照亮了我们的眼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生命的长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yozl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