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三名一优”项目工程“优青”第三次线下培训结束,这个培训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我参加的所有培训之最,最压力,最紧张,最紧凑,最烧脑,却也最期待,最有收获,最具思考性。
从第一次的不适应,到现在找到节奏,仍然还是有压力感,很多老师都说从接到参训通知那一刻开始,神经就已经紧绷,压力重重,我虽感同身受,但是更多的却是期待,因为每一次培训都可以让我跨越一小步,没有压力的学习,何来动力和提升,所以我愿意,也期待它的到来。我们的学习不仅是听,更要带着脑子听,还要答,随时谈想法,说建议,给评价。
作业是必修。 每天的晚课形式不一,可能是授课,或是小组活动汇报,或是团建,无论多晚结束,作业是必修,凌晨前上交,且要保证有质量,因为作业可能被当众公示点评,不合格要挨批+重做。赵处也会随时在群里丢出一个问题,每个人必须思考并作答。
拖堂是常态。时间在这里没有概念,只有专家的授课节奏,中午可以讲到一点结束再吃饭,下午可以拖到六点再下课,晚课可以到十一点,这些已经成为我们的学习常态,虽疲乏也有埋怨,却也甘愿,这才是真正的学。
发现力是基本素养。我们要随时随地准备即兴应答,老师会在毫无防备之下抛出问题,你要发现别人无法发现的点,要从生活中关联教育,从细微处体察,在系列间比较,从整体上把握,这就考验我们的学习力和发现力。
头脑风暴是正常模式。每天都要接收大量信息,头脑就像被轰炸般,因为信息量太大,可能部分信息量会流失。只要是赵处长讲大课,即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和我们集中一起上课,全程近四小时无间断,我们也似乎进入一级戒备状态,无暇顾及喝水、上厕所,更不谈拿手机了,他就是有这样的魅力,让我们关注他的课堂,而他就是让我们高度紧张的根源。
跨界思维是必备品质。授课内容量之大,节奏之快,范围之广,跨度之大,我们不是学教学的专业,而是综合类,甚至跨界 ,有刑侦大队长授课,有社区或高铁服务人员分享,有博物馆研究院士讲课,他们的行业和教育都具备内在的关联性,让我们跳出本我,达到超我,发现自己,发现社会,发现世界。
这次学习也让我反思存在的问题,现场回答问题时不够主动,因为懒于思考,也就无话可谈,只能龟缩一角,除非是轮到我们组必答,我作为组长责无旁贷。其实经过几次发言,大家都早已认识我,给我冠名“能说会道,反应迅速”,主要源于第一次培训时,我竞选班长的即兴发言,虽败犹荣,要我当副班长,我一口回绝,要“正”不要“副”。
我自认为已经“出名”,也就不想再“出风头”,这次培训沉默居多,作为组长没有起到带头作用,导致整组处于静默状态,无人主动发言,看着其他组老师争先恐后抢答,确实有点忏愧。我要燃动组员的热情,就得先点燃自己,下次集中培训一定会有所改变。其次,做事不够严谨,因为疲惫,作业完成有点敷衍,缺少精益求精的态度,任何事都值得认真对待 ,思想态度的转变才能带来行动的改变。思想的迭代升级,才有行动的跨越突破。长期的坚持,有意识的瞄准,才能无意识的击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