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古希腊三贤时代——柏拉图:理念论
(三天后,爷爷观察到小爱从阴郁中恢复了过来,脸上有了些生气。)
智慧 小爱,没事出去转转吧,别窝在家里。
小爱 我哪也不想去,最近脑子里乱七八糟的,希望回到以前那样。
智慧 那就去上自习喽!
小爱 不要,白天已经学得够多啦。
智慧 那就去睡觉休息喽!
小爱 晚上7点多就睡?!
智慧 那怎么办哩?
(小爱坏笑地看着爷爷)
小爱 我想听关于一个执着家伙的故事。
智慧 (一脸懵)执着家伙的故事?难道你想听你小时候的故事?哈哈。
小爱 哎呀,爷爷,我哪有那么轴啊。(神神秘秘地)我说的是那个甩胳膊坚持甩一年的家伙。
智慧 哦!(故作恍然大悟状)你说隔壁老王头儿啊,这老家伙天天出去撞树甩胳膊的,据说那玩意儿养生。你还别说,那个老家伙确实轴得很,昨天这个老家伙还……
小爱 (双手抓住爷爷的胳膊摇啊摇)爷爷,你这也太调皮了。
智慧 (假意不明)我这么大年纪怎么还能“调皮”?我真不明白啊,你说的到底是谁呀?
小爱 柏拉图啊。
智慧 哦,柏拉图啊,我对柏拉图可比对隔壁老王头了解。
小爱 那爷爷继续给我上课吧?
智慧 好啊,直接开始了哦。柏拉图生于公元前427年,死于公元前347年,活了八十岁。
小爱 哲学家都好长寿。
智慧 柏拉图的家族很显赫。他父系家族这边可追溯到雅典君王科德鲁斯;母系家族这边可以追溯到雅典的政治家、改革家、立法者梭伦。可以说柏拉图家族世代显赫,他出生时家族中虽然没有人担任君王或执政官,但是也算满门朱紫。
小爱 柏拉图好幸运呀。
智慧 幸运中有不幸,他的父亲在他年幼时去世了,他是在自己的继父家中长大的。他继父是当时雅典执政官伯里克利的好友,任当时伯里克利政府的外交官。
小爱 那柏拉图很容易就可以从政当官喽?
智慧 是这样,他的家族成员也都希望柏拉图可以从政。但是柏拉图不像一般年轻人那样冲动。他了解自己家族中既有专治派,又有民主派,两派还是有点不相容的,他想自己先观察一段时间再说。三十僭主时期他观察到了自己两个亲戚所做之事罪大恶极,他还是希望自己先同政治保持下距离。民主派上台后,柏拉图对民主政治重燃了希望,但是民主派却处死了自己的老师苏格拉底,这让柏拉图对专制和民主都失去了信心。
小爱 那怎么办,当时只有这两个政治派别呀,难道他想另立一派不成?
智慧 没有这种可能,他当时只是一个年轻人,没有这个能力。况且苏格拉底之死必然地影响了苏格拉底的学生们和朋友们,大家为了避免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纷纷离开了雅典,其中就包括柏拉图,他选择了去游历,去看看其他城邦治理得怎么样。
小爱 也就是说他出国调研去喽。
智慧 没错。他游历了迈加拉、埃及、意大利等很多地方。发现这些地方的城邦治理得都不好。这个时期柏拉图就在不停地思考怎样才能将城邦治理好。
小爱 那他想到办法了吗?
智慧 想到了。他接触到的事物越多,就越发现哲学的智慧与美好。他认为这些城邦为什么都治理得不好呢?是因为这些城邦的政治制度、法律及其他一切,都无法向“善”,这使这些城邦的人们没有办法将罪恶完全禁绝。
小爱 “善”,是他的老师苏格拉底提到的“善”吗?
智慧 是的。
小爱 那柏拉图想到的办法是?
智慧 由哲学家担任城邦的君主,由哲学家对城邦进行治理。
小爱 柏拉图怎样去实现呢?
智慧 按常理,柏拉图是没有机会去推动想法变为实践的。但当他游历到意大利的西西里岛时,受到西西里城邦叙拉古的君主狄奥尼索斯一世的邀请,去叙拉古同狄奥尼索斯一世交流,这让柏拉图看到自己想法变为现实的机会。他将自己提出的用哲学家治理城邦的想法说给了狄奥尼索斯一世,结果狄奥尼索斯一世大怒。
小爱 大怒?他为什么要发火呀?
智慧 假如你是城邦的君主,你或你的先人辛辛苦苦地打下的江山,有人建议你让给一群哲学家,你愿意吗?
小爱 那我肯定不愿意,我的王位凭什么让给别人!
智慧 对,就是这样意思。这种情况要是发生在中国,那皇帝肯定认为如果我不同意,后面你肯定要组织一帮人谋朝篡位啊。这种情况,皇帝肯定得把对方给剐了。
小爱 啊?柏拉图被剐了?
智慧 没有,狄奥尼索斯一世本想将柏拉图直接杀掉,但是大家苦苦求情,狄奥尼索斯一世并未直接杀了柏拉图,而是请正在叙拉古的斯巴达使节将柏拉图带离叙拉古并在路上杀掉柏拉图。但这个使节不想亲自动手,就把柏拉图带回了斯巴达,交给了斯巴达一群仇恨雅典的人的手里,希望通过借刀杀人来杀掉柏拉图。但这些人很钦佩柏拉图,没有杀掉他,而是将柏拉图当做奴隶拿到奴隶市场上去贩卖。
小爱 柏拉图被贬为奴隶了?
智慧 是的,柏拉图被贬为了奴隶,被关进笼子里带到奴隶市场去卖了。
小爱 那这次柏拉图的叙拉古之行就是一无所获喽?
智慧 也不能算一无所获,他在这里结识了狄奥尼索斯一世的小舅子狄翁,两人成了好友,这也为柏拉图第二次去叙拉古创造了条件。
小爱 柏拉图不是被当成奴隶拿到奴隶市场上去出售了吗?怎么还能再去叙拉古?
智慧 是的,好在柏拉图运气不错,在奴隶市场上遇到了自己的好朋友安尼舍里斯,安尼舍里斯重金赎出了柏拉图。柏拉图这次经历可把他吓得不轻,发现政治这玩意儿轻易碰不得,赶紧回到了雅典。
小爱 他回到雅典去做什么?
智慧 他发现自己还是比较适合搞学问,回到雅典后他开了个学院,教授哲学,数学(尤其是几何学),天文学,物理学等。他给这个学院起名叫“Academy”,现在英语中的学院就叫“Academy”,就是从柏拉图建立的学院名字那里来的。他这一教就是二十年。
小爱 那二十年之后呢?
智慧 二十年之后,狄奥尼索斯一世去世,狄奥尼索斯二世继位,二世的舅舅狄翁摄政。
小爱 狄翁就是柏拉图第一次去叙拉古时交到的好朋友!
智慧 正是。狄翁邀请柏拉图到叙拉古去做狄奥尼索斯二世的老师,柏拉图此时推动哲学家治国的理想再次被激起。
小爱 柏拉图忘记了第一次的教训了吗?
智慧 他没有忘。这次柏拉图比第一次聪明了很多,他知道第一次劝谏君主请哲学家治国肯定触动了统治者的敏感神经,那这次去肯定不能劝谏二世让位哲学家去治国。
小爱 那柏拉图怎样实践自己的理想?
智慧 柏拉图想,既然没有办法请君主让位给哲学家去治国,那我把君主教育成哲学家不就完了嘛!
小爱 对呀!柏拉图是二世的老师呀,他怎样教,二世就怎样学呀,最后二世的哲学理念就同柏拉图一样了呀!
智慧 就是这个意思,但理想通常比现实丰满。狄奥尼索斯二世是君王,他的舅舅狄翁摄政,这样就产生了一个矛盾。年轻的君王必然想稳稳地站在权利的最顶峰,但是他的舅舅显然比他更具声望及领导力,这样就导致了二世对自己舅舅的猜忌,结果狄翁被二世放逐。由于柏拉图是他舅舅给自己请的老师,所以这种猜忌无可避免的牵扯到了柏拉图。柏拉图被二世软禁后又被驱逐出境。
小爱 哎~又是这样。那柏拉图去哪了呢?
智慧 柏拉图回到了他在雅典的柏拉图学院里,继续做他的教学工作。这次,教学工作持续了六年
小爱 六年后,是不是柏拉图那怀着政治理想的心又悸动了?
智慧 是的,六年后,狄奥尼索斯二世邀请柏拉图再次前往叙拉古。此时迦太基的力量已变得强大,在地中海地区同希腊争夺霸权。柏拉图作为一个希腊人,自然是站在希腊一边去对抗迦太基。出发之前,柏拉图草拟了一部宪章,希望通过宪章来联合希腊的各个城邦一起去对抗迦太基。但是联合各方力量哪有那么容易,大家各自有各自的利益,不可能无私地团结在一起,所以对联合的章程反对意见众多,根本无法推动。此时,柏拉图还在惺惺念念地期待二世能够把自己的好朋友狄翁请回到叙拉古,但二世把狄翁在叙拉古的财产全部变卖,这样就断绝了狄翁返回叙拉古的可能。柏拉图失望至极,无奈地再次回到雅典,继续做着教学工作,直到去世。
小爱 那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就是在这些间断的教学时期形成的?
智慧 他的思想启蒙于苏格拉底,形成体系并文字化是在这些间断时期完成的。
小爱 那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有哪些呢?
智慧 呃~让我们从一组问题开始吧,你去把你的圆规拿来,随便带来一张白纸。
(小爱取来了圆规和一张A4纸)
智慧 我现在在纸上画个图形(如图),告诉我这是一个什么图形?
圆规画出的圆小爱 爷爷,你这是个什么问题呀,幼儿园小朋友都知道这是一个圆。
智慧 你确定这是一个圆?
小爱 我确定,你看他多圆呀,我对我的圆规还是很有信心的。
智慧 嗯,那你说说它为什么是个圆?
小爱 哈哈,因为它符合圆的定义,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叫做圆,这可是“定义”哦,爷爷,苏格拉底也不会挑战我哟!(得意)
智慧 嗯!非常好,这个定义无可挑剔,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图形到底符不符合这个定义。
小爱 (仍然得意)好呀!
智慧 嗯~这个图形看上去确实符合你说的定义,让我们将它的顶端放大一些看一下吧?(智慧用手机拍下了这个圆并放大)现在看起来怎么样?
圆的顶端放大小爱 (有点儿信心不足)呃……看起来铅笔画出的边缘不是那么整齐。
智慧 观察得很仔细嘛!让我来将它再放大些。(智慧拿出便携显微镜,将圆的最顶端放大后拍照)来,现在再看看你认为的圆的一部分现在看起来怎样?
圆的局部显微放大小爱 看起来是就像蜡笔随意一划,很宽,笔画内部不充实,根本看不出这是圆的一部分了。(突然提高声音)那是因为我圆规上的铅笔不够细,如果足够细,细到你的显微镜无法放大,那这个图形就是圆了。
智慧 哦?是吗?让我告诉你,你圆规上的铅笔黑色笔芯的主要成分是碳,这些碳是由无数的碳原子组成,就算你的铅笔足够细,细到画出的圆只有一个原子的粗细,但是原子本身是有宽度的,不但有宽度,原子间还是有间距的。这样画出的圆放大了看,就是一个个间隔一定距离的小球组成的图形,这样就不符合你关于圆的定义。那我再问一次,我刚才用圆规画出的是什么图形?
小爱 (已经蒙了)这……我还是认为这是一个圆,但是,呃……同时……呃……它又不是一个圆。
智慧 (穷追不舍)如果我没听错的话,你说这个图形既是个圆,但同时它又不是一个圆?
小爱 (十分纠结地)呃……爷爷,按定义,它确实不是一个圆,但是,我无论怎样逼迫自己,我还是不能接受它不是一个圆,在我心里,它就是一个圆,它只能是一个圆。哎呀,这可怎么办呀?(小爱要急哭了)
智慧 不要着急,来听听柏拉图是怎样思考这个问题的。
小爱 好呀!
智慧 柏拉图系统地学习过赫拉克利特和克拉底鲁的理论,还记得“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吧?
小爱 我记得。
智慧 柏拉图很赞同二位哲学家的思想,认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中的,柏拉图将其称为不断地流动变化,即世上的万物都是不断“流变”的。柏拉图注意到了感觉世界中的事物真的同赫拉克利特和克拉底鲁所说,是不断变化或流变的。这样柏拉图就认为这里面存在一个问题,即不断“流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相关知识的,因为知识是常态,不能总是处在“流变”状态。这样就导致柏拉图很纠结,难道这个世界上没有知识吗?
小爱 柏拉图认为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知识?
智慧 柏拉图不甘心得到这样的结论。他注意到,即使同一事物,在同一个人看来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比如,夏天外面很热,我从外面走进开着空调冷气的房间,立刻感觉非常的凉爽。但是过了几分钟,我就不再感到凉爽了,而是感觉好冷。同样的人,同样的环境,相隔几分钟,感觉就出现很大的变化。一般来说,人的感觉对于其本身是最真实的,你渴、你饿、你冷、你热,我都无法感受到,只有你自己最知道自己的感受。难道每个人不是对相对于自己的知识的判断最准确吗?
小爱 那这岂不是又回到了“人是万物的尺度”?
智慧 但如果“人是万物的尺度”,那谁也不会比谁聪明,谁也不会比谁更有知识。进一步讲,如果“人是万物的尺度”,你根本不用去上学读书,学校也不能收你学费,你天天出去玩也没关系。因为你就是万物的尺度,你就是知识!
小爱 (窃喜,心想:如果这样那可好啦!)
智慧 但这显然与柏拉图(及我们所有人)的经验相矛盾,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不是以个人为尺度的。
小爱 那柏拉图怎样去解释其中的矛盾呢?
智慧 柏拉图又系统学习了巴门尼德的理论,巴门尼德认为,这个世界是不动不变的。柏拉图通过巴门尼德的理论很容易得到这个世界是存在知识的。但这样就又出现了矛盾,即这个世界是流变的,又是不动不变的;这个世界是没有知识的,同时也是有知识的。
小爱 那柏拉图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呀?
智慧 还记得苏格拉底说,花之所以美,是因为美进入到了花里,花分有了美,所以花美。三角形的石头,是因为石头分有了三角形,所以石头看上去是三角形的。
小爱 是呀,这是苏格拉底提出的“理念论”。
智慧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那花和石头是哪来的?
小爱 呃~这个苏格拉底没有讲,我也没想过。
智慧 但是柏拉图想到了。柏拉图认为,感觉世界的事物都是不完美的。比如,你认为一块石头是三角形的,你拿起来仔细看,它肯定不是完美的三角形;你认为八仙桌是圆形的,你仔细观察,它肯定不是完美的圆形;甚至我们刚才用圆规去画圆,也不能画出一个完美的圆。
小爱 是呀!虽然我们画出的圆不是完美的圆,但是我还是认为它是一个圆,为什么呀?
智慧 柏拉图认为,因为你用圆规画出的这个不完美的圆,符合你心中圆的理念,所以你认为它是一个圆。
小爱 哦,对对对,我一直想找个词描述我的感受,一直没找到,“理念”这个词非常符合我的感受,刚才我们画的圆,确实是匹配了我心中圆的理念。因为它符合我心中圆的理念,所以我只能认为它是一个圆。但是“理念论”不是苏格拉底提出的吗?
智慧 是的,但是“理念论”是由柏拉图系统化并将其发扬光大的。巴门尼德提出了世界的本源是不动不变的“一”,这给了柏拉图灵感。柏拉图认为,“一”是没有办法解释感觉世界的多样性的,所以柏拉图的理念论摒弃了“一”而提出了“多”。它不仅仅针对抽象事物,比如“圆”、“三角形”、或“美”等,而是将“理念论”的覆盖范围扩大到了整个感觉世界,也就是你所在的这个世界。也就是说,柏拉图认为,万事万物都有其对应的理念存在。
小爱 能举个例子吗?
智慧 可以。比如我现在提到“马”,在你的头脑里肯定立刻闪现出了马的形象,对吗?
小爱 对!
智慧 那你告诉我,在你脑中闪现出的马,是公马还是母马?大马还是小马?黑马还是白马?胖马还是瘦马?
小爱 (回想了一下)说实话,当您提到“马”时,在我脑中闪现出的马,既不是公马,也不是母马;既不是大马,也不是小马;既不是黑马,也不是白马;既不是胖马,也不是瘦马。
智慧 那就是说,在你脑中闪现出的“马”,它既不公也不母,既不大也不小,既不黑也不白,既不胖也不瘦。请问,现实的感觉世界中存在这样的马吗?
小爱 显然不存在。哦!我明白啦!那在我头脑中闪现出的马,就是马的理念!
智慧 对!柏拉图认为,在感觉世界之外,存在一个理念世界。理念世界中,存在着感觉世界中各种事物对应的理念。这些理念世界中的事物是完美的,是真实的客观存在,是不变的,是知识真正的对象。而感觉世界中的事物,只是对理念世界中的事物拙劣的模仿,并处于流变之中。这样就解决了“这个世界是流变的,又是不动不变的;这个世界是没有知识的,同时也是有知识的”这个矛盾。同时也解释了感觉世界中为什么没有完美圆,完美的桌子,完美的马。
小爱 我们所在的这个感觉世界的事物是怎么来的呢?
智慧 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是本来就存在的,在理念世界之外,原来存在着大量的原始物质,神以理念世界中的事物为原本,通过模仿理念世界的事物,将这些原始物质制作成山,水,树木等等的一切自然物。
小爱 也就是说,神将原始物质作为原料,按照理念世界中的理念事物,仿造出了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中的自然物?
智慧 正确。
小爱 那非自然物是哪里来的呢?比如桌子、椅子等等。
智慧 是人以自然物为原料,通过模仿理念世界的理念造出来的。比如,人模仿理念的桌子造出了桌子,模仿理念的椅子造出了椅子。
小爱 柏拉图怎么知道是模仿出来的?
智慧 比如达芬奇画了一幅《蒙娜丽莎》,后世有很多的画家临摹过这幅作品。但这些画家技艺无论多么高超,能力无论多么强悍,他们临摹出的作品无论多么地相似,当你仔细查看就会发现,不会有一幅临摹的作品同达芬奇的原作一模一样。这些临摹的作品为什么相似呢?就是因为他们模仿了同一件作品。达芬奇的原作就相当于理念,临摹的作品就相当于感觉世界中的事物。而且感觉世界中的事物只能称得上是对理念事物拙劣的模仿。
小爱 为什么是拙劣的模仿呢?难道模仿的不像吗?
智慧 因为理念世界中的事物是完美的,而感觉世界中的事物却充满了矛盾。比如,理念世界中的马不大不小、不公不母、不黑不白、不胖不瘦。而感觉世界中的马存在大小之分、公母之分、颜色之分、胖瘦之分,这些都是相互矛盾着的。再比如,理念世界中的圆都是完美的圆,但在感觉世界中,我们无法画出完美的圆,也就是说,感觉世界中没有真正的圆。感觉世界中的圆被叫做圆,但是不圆,是不是很矛盾?
小爱 是很矛盾。
智慧 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中的事物才是真正的知识,知识应该是永恒的,完美的,具有一般性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而感觉世界中的事物是流变的,不完美的,都是特殊的(各式各样的),世界上没有两样事物是完全一模一样的。
小爱 感觉世界中的事物是流变的,这个很容易理解,因为我们所在是世界就是处在不停变化中的。但是为什么理念世界中的事物是永恒的呢?
智慧 我们还拿马来举例子。比如,现在全世界的马都灭绝了,不存在了,当我提到马的时候,你头脑中仍能想象出马的模样,这个模样就是马的理念,它是不会随马的灭绝而消失的。再比如,我提到恐龙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
小爱 脑中会闪出恐龙的形象。
智慧 恐龙已经灭绝了,不存在于我们所在的感觉世界了,为什么你还能闪现出恐龙形象呢?就是因为恐龙的理念是永恒的。
小爱 如果人真的是通过模仿桌子的理念造出了桌子,通过模仿椅子的理念造出了椅子,那我们就必须在造出桌子和椅子之前,就了解桌子和椅子的理念。但我们生活在感觉世界中,并不生活在理念世界,那我们是怎样知道这些事物的理念的呢?
智慧 苏格拉底在这个问题上给了柏拉图提示。苏格拉底说:“我们既不能认识我们不知道的东西,也不能认识我们知道的东西,我们只能认识我们既知道又不知道的东西。因为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些东西,我们就不知道怎样去认识;如果我们知道了这些东西,我们就不能去认识,因为我们已经知道了。”
小爱 (蒙了)既知道,又不知道?!这是什么情况?!
智慧 就是说这些东西我们曾经知道,但是现在忘记了。
小爱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智慧 柏拉图认为,灵魂是可以轮回转世的。我们的灵魂进入到我们的肉体之前,是在理念世界中居住过的。所以,在灵魂被囚禁于肉体之前,我们的灵魂是知道理念的,也就是说,我们的灵魂具有理念的知识。但当我们的灵魂被囚禁于肉体之后,我们忘记了理念世界及其相关的知识,而且我们的肉体又在不停地妨碍我们的灵魂去认识这些知识(或理念)。
小爱 这点我要怎样去理解呢?
智慧 我们的灵魂被囚禁于肉体之后,肉体带给我们的感觉会妨碍我们去认识这个世界。肉体会渴、会饿、会冷、会热。更可怕的是,为了使肉体欢愉,我们的灵魂沉沦了,不再去向往知识,而是屈从于肉体的需要,不断地堕落。灵魂的沉沦与堕落必然会妨碍我们的灵魂去认识关于理念的知识。
小爱 这样想法挺好,但怎样才能证明我们的灵魂在理念世界居住过呢?
智慧 柏拉图借助苏格拉底之口(柏拉图将自己的老师苏格拉底作为其著作中的人物),描述了一个奴隶儿童认识无理数的过程。这个奴童之前从未学习过无理数,苏格拉底也没有教授其关于无理数的知识,苏格拉底只是通过言语引导这个奴童,最后,这个奴童通过自己的努力认识到了无理数。(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查阅《柏拉图对话》的《斐多篇》了解具体过程)所以,柏拉图说:“学习即回忆”。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地回忆,才能记起一直隐藏在我们灵魂中的理念的知识。
小爱 (不停地摆手)不对,不对!这与我的经验相矛盾!我的感受是,我必须去真的接触事物,我才能认识事物。比如,我见过花之后我就知道什么是花,我见过猫之后我就知道什么是猫。但我不可能永远关在家里不出门,从未见过花,从未见过猫,凭空地回忆起什么是花,什么是猫。我认为我是通过直接的感觉认识事物或学习事物,而不是通过回忆。
智慧 柏拉图认为,虽然肉体的感觉妨碍了我们去认识,但是感觉对我们有一个重要的帮助,就是刺激了我们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比如,当你见到花、见到猫之后,刺激你回忆起了理念世界中的猫的理念。那你说当我提到马的时候,你怎么想起的是马的理念,而不是某只具体的马呢?
小爱 这……
智慧 柏拉图认为,回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分为四个阶段,由初级到高级分为影像、意见(经验)、科学、本原。
小爱 那我们要怎样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地提高我们的认识呢?
智慧 柏拉图为了展示这一过程,他使用了一个比喻,这就是著名的“洞喻”。注意听哦,考验你想象力的时候到了。
小爱 嗯。
智慧 柏拉图假设了一群奴隶,这些奴隶被囚禁在一个洞穴中,从小手脚就被绑在柱子上,面向洞穴内部的墙壁而坐,脖子被固定住不能转动。他们的身后有一团火,在火与他们之间有一面矮墙,有人躲在墙后将各种木偶举到矮墙上不停地移动。请问,这时被捆绑住的奴隶能看到什么呢?
小爱 嗯……能看到墙上有很多影子,包括奴隶自己的,矮墙的,还有那些木偶的。
智慧 对,他们只能看到影子,看不到实物。这个阶段就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叫做影像。在这个阶段里,这些奴隶认为墙上的影子就是真实的世界。
小爱 那接下来呢?
智慧 接下来,柏拉图假设一个奴隶挣脱了束缚,回过头去,发现墙上的影子并不是真实的事物,而是木偶的影子,此时这个奴隶发现,原来火与木偶才是真实事物。这个阶段奴隶摆脱了对影像的想象,转而认识到了实物,这样认识就进入了第二阶段:意见(也可以认为是经验)。
小爱 然后呢?
智慧 然后柏拉图假设这个奴隶走出了洞穴,看到了外面的真实世界。在真实世界中,他看到了真的牛、马、羊、花、草、树、山……,这时这个奴隶发现,原来这才是真实的事物,洞穴内的各种木偶不过是在模仿外面世界中的事物。这样认识就进入了第三阶段:科学。
小爱 后面这个奴隶又有什么发现?
智慧 后面,柏拉图假设这个奴隶抬起头,看到了发着强光的太阳,突然认识到了,如果没有太阳,眼前的牛、马、羊……是根本不能被看见的;不能认识外面世界中的牛、马、羊……,就不会有模仿它们造出的木偶,没有这些木偶,洞穴内的奴隶就看不到木偶的影子。所以说,之前三个认识阶段(影像、意见、科学)都是由于有了太阳的缘故,太阳才是之前所有认识的真正本原,柏拉图将其比作理念世界是最高理念——善。这时,这个奴隶的认识进入到了最高阶段:本原。
小爱 爷爷能不能举一个更直观的例子呀?
智慧 可以呀。我们还是以马作为例子,如下图,展示了关于马认识的四个层次。在影像层次上,是对个别马的模仿,但这不是真的马;在意见(经验)上,对个别的马有了认识,知道这些马有不同的大小、性别、颜色和胖瘦,在这个层次上没有认识马的共性,还不能算作科学;在科学层次上,能够把握所有个别马的共性,但这不能消除感觉世界马所具有的各种矛盾。在本原(理念)层次上,可以认识理念中的马,这是关于马的知识的最高认识。
对马的四种认识层次小爱 哦!原来如此!
智慧 身体转向可以看到新的事物,灵魂转向可以认识更高的知识,所以柏拉图把每一次的认识的上升称为“灵魂转向”。当人从洞穴中走出洞穴,会对外面刺眼的强光感到不适应;同样地,当外面的人走进洞穴,对洞穴中的黑暗也不会适应。所以,洞穴内的人(处于低级认识阶段的人)不愿意走出洞穴(提升灵魂的认识等级);洞穴外的人(处于高级认识阶段的人)也不愿意进入到洞穴内(回到灵魂认识的初级阶段)。虽然二者都不愿意进入到对方所习惯的环境,但洞穴内的人只会嘲笑洞穴外的人,认为他们信口开河、天马行空;而洞穴外的人对洞穴内的人只会表示怜悯,怜悯他们的无知。
小爱 我明白了,我要通过不断的灵魂转向,摆脱掉当前我已经习惯的认识层次,去进入到更高级的认识层次。
智慧 是呀,这样你才能够不断进步哦。现在,你已经了解了关于柏拉图的本体论思想、认识论思想,即理念论、回忆说和灵魂转向说。你了解的已经同柏拉图当年的学生们了解的已经差不多一样了,柏拉图的学生们对自己的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但是有一个学生却不那么安分,经常在上课的时候挑战自己的老师柏拉图的学术权威。柏拉图也不生气,说这个学生是一匹小马驹,因为这个学生经常踢(挑战)他。柏拉图认为这个学生是整个柏拉图学院里最优秀的学生,还称赞他是柏拉图学院的“学院之灵”。
小爱 好高的评价啊!
智慧 是啊,能被柏拉图赞赏的人肯定不是一般的优秀。但是他的这个学生对老师就没那么“客气”,他曾公开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小爱 哎哟~,看来这个学生是要跳出来挑战自己的老师啊!他是谁?
智慧 亚里士多德,站在古希腊哲学顶峰上的哲学巨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