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人中间不愿意渴死的人,必须学会从一切杯子里痛饮;在世人中间要保持清洁的人,必须懂得用脏水也可以洗身。
——尼采
最近几天,节奏有点凌乱了。
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的随机跳跃——比如10号还是早上4点起来的,然后到了11号,睡眠时间就突然翻了一倍。
哪怕我列了100个关于早起的好处,在寒冷的没有暖气的南方的早晨,还是忍不住翻身再做一个梦。
这种随机多睡的代价,就是白天要工作一整天,原本上午12点前可以完成的工作,现在就是要做到晚上,昨天最晚,到了10点。
原本每天预留了8小时的自由活动时间,现在被挤压到了0,这种挤压带来的就是紧绷感。
我以前就像一个战斗机,喜欢时刻紧绷,自从学习了放松的艺术,已经很久没体验这种感受了,于是借着这次作息的混乱,又感受了一次手忙脚乱。
在某些时候,我们需要拿起鞭子来抽打自己的马儿,有些时候则需要放松缰绳,让它歇一歇,如何紧绷的方法,各种时间管理,运动计划,阅读计划……已经太多,而放松的艺术,屈指可数。
小时候很喜欢意林上面的一句话,懒是一种特权(原文好像不是这样,已经找不到原文了)。
传统的中国人都不太会偷懒,我们的家训是勤俭持家,勤排在首位,中国人跑到世界各地,都会留下勤劳的好印象。
勤劳在何时都是一种美德,当失去某个度,对身体和心理造成了不良影响时才需要被关注。
有个远房的亲戚,特别勤快一个大叔,过去几年在外打工,攒了点钱,回家准备盖房子,说是原本准备盖个两层楼的,后来不知听谁说的,反正地基打了,多盖一点是一点,就改成三层,后面索性,变成四层,农村请人干一天活,工资三百多,大叔就自己上阵,拉上老婆一起,从早到晚,把小工的活都干了,下雨天也在忙活,大半年过去,房子是盖好了,人也老了许多。
上次回去,听说大叔没法下地干活了,应该是盖房子时落下的病根,现在得类风湿了,走几步路都疼,才五十多岁,已经只能躺在家里,习惯了忙来忙去的大叔也是急坏了。
我知道大叔家是不缺钱的,两个儿女都成家了,老两口都住在乡下,吃住都花不了什么钱,但是习惯了忙碌的大叔就是闲不下来。
这种情况,在老家可多了,老人们都是操劳一生,到老了也不肯休息,没想着身体已经跟不上了,累出了毛病才肯停下来,他们觉得不工作是不能接受的——就算真的不工作,也要帮着子女带小孩,这样才心安。
我们真的是最不会享受的民族了,谨记着“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祖训——然后,我们的生活就变成一直吃苦了,竟然忘记了,最初吃苦是为了享受的。
我们不赞成享乐主义,但是也不支持过分的辛劳。当我们埋头工作,总需要抬头望天空。
这时候,我又想起了《瓦尔登湖》:只吃自己种的东西,就无需为了获取黄油面包而付出额外的劳动,而不付出那些劳动,也就不需要吃太多东西。
那空出来的时间去干嘛呢?探索宇宙人生,享受地球赋予生物的权利,有太多可以做的事情了。
对于紧绷的人来说,不妨告诉他,放松是一种投资,投资给自己的身体和心灵,这样下次可以有更多的战斗力,就是我们都知道的劳逸结合啊。
紧绷产生生产力,但是放松,才有智慧。
PS:这篇文章原本有3000多字,看来看去就是鸡汤文(鸡汤没煮熟那种)的样子,被删删删,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然后我突然觉得都删没了,不如换一篇存货?但是秉承着绝不精益求精的原则,我决定就这样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