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余华的《兄弟》,情绪弄得很感伤。看的时候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他的作品仿佛总是这样的风格,用一种夸张或者直接的方式,把一件凄惨的事情讲出来,讲得让人心痛不已。作品里面都是小人物,小人物的个性很鲜明,仿佛是活生生的人,在读者面前跳来跳去。让读者跟着故事情节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余华也是个优秀的讲故事的人。
男主的爸爸宋凡平是个了不起的男人,不仅在妻子眼里,也在邻居眼里。为了遵守诺言去上海接看病的妻子回家,他从关押的仓库逃出来,在汽车站被红卫兵小将生生打死。在奄奄一息之时,一次又一次拼命站起来走去检票口,然而一次又一次被乱棍击倒,直到惨死在一片血泊之中。至死都在遵守着对妻子的诺言。这个温柔、善良、勇敢又能口吐莲花、高大的男人,在那个混乱的时代,是如此无能为力。每次没批斗完精疲力尽回到家,总会用一种幽默的方式,保护着孩子们对生活、对人性美好的印象。在艰难、困窘的生活之中,还能让孩子们快乐而天真地哈哈大笑、酣然而睡。仿佛就像是电影《美丽人生》中的那个父亲一样,用心呵护孩子的幼小心灵。他们都是伟大的父亲。然而如此美好的一个人,最终连一副合身的棺材都没有,需要打断小腿,才能勉强栖身于一副薄板棺材之中。
宋凡平的儿子宋刚,如同他的父亲一样温柔、善良。然而时代的洪流和快速变迁的社会,让这个中年人经历失业、卖力去做搬运工而伤了腰、提着小篮子上街叫卖玉兰,被水泥厂的烟尘伤了肺,红着脸当众推销处女膜,甚至为了推销丰乳霜而当众展示自己身上的乳房假体。当他下定决心回来和心爱的妻子好好生活的时候,又发现了最爱的妻子和最亲的兄弟走了。这是生活给他的最后一根稻草。他把3万元的血汗钱留给妻子,把房屋钥匙放在桌上,锁上了这个让他生活了二十年的家,让他深感幸福的家。身上仅带10块钱,吃了一屉从未吃过的带吸管的小包子。邮寄了给妻子和兄弟的两封信,不带任何怨恨地、平静地躺在了长长的轨道上。他的眼睛里面满是世界的美好,最后定格在一只飞翔的海鸟身上。我想他是渴望自由灵魂的人,然而生活给的却是沉重的枷锁。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撕碎给读者看,我想应该就是如此。当读到宋凡平和宋刚的死时,我哭得不能自已。为什么如此美好的人,最终却是如此悲惨的结局。余华是怎么忍心写下这样的故事结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