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三件事,熟悉生活,发现新奇,记录感悟,存留回忆,让时光充满乐趣!
2019.2.18(周一)
【1】
家里来了两个小伙,都是刚刚进入职场四五年,尚在人生奋斗之初,在考虑攒钱首付,在考虑结婚,虽然经济有压力,但充满青春活力。相信一切都会有的!这个世界终究是年轻人的!
两位小伙,一位活泼机灵,话多,爱玩。另一位小伙,较静,憨厚。这一聊,发现两人虽一所学校毕业,但走的路完全不一样。
前者,一直在跳,在折腾,还爱玩,只要能钓鱼,其他都可放弃。这次还带了几条花册过来,是冬天冰钓的收获。
后面那位老实的小伙,一直很稳,公司老板要退休了,就转让部分股份给他。忠诚可靠,也是重要的资本!
性格决定命运!诚然。
【2】
在家跳Zumba,想跳就跳,还有猫咪陪着跳。自在、开心!
【3】
听樊登讲《爱因斯坦传》,对于天才的人生经历、杰出的贡献早就不陌生了。这次印象深刻的是其对家庭的态度。
对第一任妻子米列娃,一样写过火热的情书,还未婚生女,导致女儿不知所踪,而离婚时,连还未得到的诺贝尔奖都要给妻子,只要离婚。
对第二任妻子也是表姐的爱尔莎,激情过后,也开始厌烦。甚至在妻子死后,说“终于可以过一种平静的生活。”
想来,家庭对天才来说真是一种拖累,而普通女人若是碰上这样的天才,可能是一生的劫难。
另外,樊登讲此书,很明显不熟悉这个领域,经常看着书稿念。其实可以理解,像我学物理出生的人,也不是完全能听懂呢。
2019.2.19(周二)
【1】
每逢佳节重十斤,从圣诞胡吃海喝到今天的元宵节,有酒有肉有鱼有元宵,这年终算过完了哟。希望能从此开始“节衣缩食”。
【2】
上周参加【多伦多诗友会】的诗歌研讨会,又购入双语作家赵廉老师的两本诗集。
我喜欢珍藏本地作家的书,也算是对海外华语作家表示支持与鼓励。
1)没想到赵老师出生于1950年,今年已69岁了,而实际看着好年轻。
2)赵老师的诗都是叙事诗,先写成英文,再翻译成中文。纪录了自己的成长与移民生活的点点滴滴。倒是一看就懂,不象有些诗,看后总是不知所云。只是叙事诗好像很少见,要换了我,宁愿写成一篇篇散文。
3)从诗中大体可以看出赵老师的人生历程:1950年生,因家中有个从未见面的叔叔在台湾,导致成份不好,73年工农兵大学考试,虽然成绩优秀,但未被录取,而当年张铁生交了白卷反而被录取了。又因成份不好,受组织之命安排结婚,婚姻不幸,后离婚。恢复高考后才上大学,84年留学加拿大,成为York University英语文学的博士、老师。女儿11岁即86年时也来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计算机工程毕业,一个偶然的机会开始射击,小宇宙爆发,几年后即成为多个比赛的冠军,还代表加拿大参加08年北京奥运会,传奇!
这是上周诗歌研讨会的合照,中间的赵老师哪里像 69岁的人?也许艺术让人年轻?
研讨会诗友(从左至右):Dodo、湖滨堂主、伊人在岸、映日荷花、枫舟、赵廉、秋叶、艳子、Lucy(静语)、Connie L.、曼杜拉、李丽娟【3】
雪中赏月,拍张照片发到邻居群。
晶说:“真美,写首诗吧,艳子。”
“好,来一首乌青体诗,或曰废话体。”
“这诗我看得懂。哈哈,原来我也可以写诗啊。”
今晚的月亮真大啊/真的,很大很大/非常大/非常非常十分大/特别大特大/极其大/贼大/简直大死了/啊——
今天的天气真冷啊/真的,很冷很冷/非常冷/非常非常十分冷/特别冷特冷/极其冷/贼冷/简直冷死了/啊——
2019.2.20(周三)
【1】
【湖畔书院】二月的主题是“俄罗斯流亡文学对海外写作的启示”,讲解哲学船及几位俄罗斯流亡作家的故事。
因对相关背景所知甚少,故先上网作一下功课。
十月革命后,为确保新生政权的稳定,由列宁亲自发起,政治局集体决定,国家政治保卫局具体执行,将一批知识分子驱逐出境。1922年秋季,一行百人的文学家、哲学家、农艺师、医生、教授分别乘坐两艘德国船“哈肯船长号”和“普鲁士号”,先后离开苏维埃俄国。这一驱逐行动,后来被俄罗斯史家称为“哲学船事件”。
根据粗浅的理解,大致疏理了一下脉路。
这是一个集权对“异己分子”的驱逐,而更让人称奇的是,其中居然产生了好几位诺贝尔奖作家。
仔细一想,相对于秦皇时代焚书坑儒、WG时代对知识分子的迫害,这种形式的驱逐,未尝不是一种自由的逃离?应算不幸中的万幸!
【2】
听樊登讲凯文·凯里(Kevin Carey)的《大学的终结》。对于大学,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1)看历史:大学最初的历史是从学生发起的,制定的规定也多是针对老师的。后来成逐步演变成现在的我们所熟知的模式。
2)看今朝:发展到今天,一方面,大学是一个创造美好、提升个人品牌的地方,鲜有人不想上大学,对名牌大学更是无比向往。另一方面,大学演变成为一个奢侈品,花费不菲,但在培养学生方面显示出失败的趋势,很多大学生就在那浪费时间,玩、抱怨、应付考试,不过自欺欺人。还有一个问题,仍然有很多人上不了大学。据说中国上本科的比例只有4%(这个数据真是令人十分惊讶!以为至少40%-50%呢)全球更有很多经济落后的区域,人们更无缘享受高等教育。
3)看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让大学的发展面临挑战。正象许多传统行业,如纸媒、杂志等一样,坍塌起来也是倾刻之间,大学未必不会遭遇到这样的命运。如今信息技术重燃大学革新的火把。例如优达学城(Udemy)、慕课(MOOC)等的蓬勃发展,正在创造能够使许多人交流、协作、学习和聚集的在线环境,以更少的钱去教育更多的人。未来的高等教育学习将与全球泛在大学互通,彼此连接在一起,让更多的人随时、随地可以接受教育。很显然,学生和家长更愿意把学费付给那些能获得真材实料的大学。
于是我尝试上网查询http://mooc.org/,https://www.udemy.com,课程种类繁多。
尝试搜索How to Write a Novel,真还能找到几门相关课程。
不错,后面的学习有目标、有平台了。
【3】
阅读麦卡勒斯的《心是孤独的猎手》,久仰的名著。
小镇、角落、街灯、梦境、咖啡馆、哑巴......每一个意象都是孤独的,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
大冬天真不适合读这本书,太过压抑。读了一大半,大体理解了作者想表达的意图。
(1)每个人都害怕孤独,每个人都想倾诉想法,却苦无知音。
(2)我们常常以为对方理解自己,全然不知均是臆想而已。
人们都认为辛格理解了他们的话,认同他们的思考方式与行为方式,每个人都把他当做知己和心灵的依托。。因为他是一个耐心的倾听者,他总是礼貌地注视着对方,微笑着倾听着人们的秘密与渴望,“每个人都对着哑巴说话,他们的想法都交汇在他身上,仿佛辐条指向轮轴那样。”
而事实上,辛格是一个哑巴。最讽刺的是辛格根本没有听懂过他们的话。辛格有他倾诉的对象安东尼帕罗斯,有着精神病的聋哑人。安东尼帕罗斯最后被送到了异地的精神病院。辛格去看望他时总是疯狂快速地打着手语,辛格执拗地认为他能懂。当辛格第三次去看他的伙伴,却得到了他的死讯。这时的辛格陷入了绝望之中,开枪自杀。
故事中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认为哑巴才是他们的知音。但他们却并未因为这相似的孤独而相连,最后辛格的死让这种可能性彻底消失掉。作者正是要用这种尖锐的结局暗示人们:人终究是孤独的,就如同人终归是要死的一样。
作者麦卡勒斯在23岁发表如此有深度的作品,只能说是天才。她年仅20岁就开始创作这本《心是孤独的猎手》(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1940),23岁时便因此一举成名。
2019.2.21(周四)
【1】
门前都变成溜冰场了,出门就摔了一跤。哭了!
见到老朋友,又赠送一盒好茶。笑了!
朋友往来多,这茶是越喝越多,几格柜子都满了。
“这么多茶,你这一辈子都喝不完了。”
“未来科技进步,没准我能活到150岁呢。”
【2】
上周五的诗歌研讨会,真心感动于赵老师细致地针对每个人一句句点评,所以极其认真地写出了报道,当即获得大多数人的好评,甚至有个诗刊公众号《诗眼睛》当即决定予以刊用。
但自从出来初稿后,连续两天都在改。
(1)最多意见是,对于照片,这个需要删,那个需要美颜,这个需要截图......
(2)最激烈的意见是,有位诗友不同意将每个人的优点与改建建议予以明示。说如果这样,以后谁敢来参加诗歌研讨会?(我倒是心存疑惑,如果诗会都变成互夸,那参加还有什么意义呢?)
经过深入思考,我想到一个妥协方案,将改建部分抽离出来汇总列示,不再针对具体个人,让研讨会保留最有价值的部分,也不致于让诗作者本人觉得尴尬。
由此可见:而每个人最关注的都是自己,自己的容颜,自己的评价。写作最有价值的就是展示人性最真实的一面,最具挑战的也是人性的真实。
【3】
朋友约我去看她的战利品,鞋子若干双,衣服若干件,说是回国送人的。
我也要回国,却还啥也没有买。每年都要回国,都不知道带些什么为好。
换个角度,要是我真买些衣服鞋子送人,买时就下不了决心,送人时也仍会担心,万一她不喜欢呢?不合穿呢?或者她勉强为了讨好我,不得不勉强穿上呢?
就主动发微信问问朋友要带啥。
“啥也不用带,你人回来就好,我请你,我们好好聊聊。”
2019.2.22(周五)
【1】
朋友来访,喜看两个猫咪玩耍。
“我打算给猫咪改名了,老大Miwa叫饺子,老二Lola叫汤圆。瞧,一个多像饺子,一个多像汤圆。”
“就是,那名子太难记,改了好。”
“为何不直接叫团团,圆圆?”
“中国赠送台湾的那对大熊猫是不是就叫团团、圆圆?”
“好像是,团团,圆圆,多好叫,寓意也好。”
“对了,我家还有好多饺子、汤圆,回头上我家拿些来吃。”
“你是要送给猫猫吃吗?”
【2】
2016年开始写作时碰到X报,报名参加了好多期X报组织的每天一篇写作班,一度非常狂热。当时有关注其公众号,很火,xx万+的粉丝。
后来未再参加写作班,X报公众号虽有关注但很少看。
今天得知X报公众号给封了。看到其最后一篇文章《XX,鹅毛笔,思想罪》外加一篇卖“柑橘皇后”的文章。
就象一个店,给工商局贴了永久关闭的封条。作为自媒体人,粉丝瞬间归零,不知其可有勇气再度作业?
上网查《鹅毛笔》,原来是一部电影。故事讲的是19世纪的法国作家萨德。他才高八斗,崇尚言论自由,小说中有不少情色描写。这些作品激怒了法国当局,政府把他关入疯人院。然而,作品仍在疯人院里一部一部的诞生。洗衣女梅德林帮助萨德,把他的作品带到外面出版。然而,强大的国家机器还是将萨德送上了绞刑架。但他的作品却流传了下来,开启了民众的思想。
虽然没看那篇文章,想必此X报公号也犯了同样的错误“思想罪”。
困惑:公众号可以写什么呢?
或许直接废掉自媒体,回归传纸的纸媒、杂志,专业的编辑、严格的审核、统一的格调......不就天下太平了?
【3】
听喜马拉拉雅讲以赛亚·伯林的《自由论》。虽然概念有些抽象,但咀嚼起来,让人脑洞大开。
(1)本书的核心理念是关于两种自由概念: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
消极自由:就是一个人能够不受他人干涉的、可以免除强权强制的私人领域。
积极自由:源于个体成为他自己的主人的愿望,需要用理性主动规划、达成目标的时候不受阻碍的自由,关注自我实现。
(2)柏林提醒人们关注积极自由的危害性。
消极自由的极端虽然可能出现颓废,但却无害。而积极自由的危害性却是巨大的。
因为一个人积极自由扩大的过程中,容易成为自己欲望的奴隶,容易侵犯别人的自由,并导致极权、奴役。积极自由确实常常以自由之名,行暴政之实。
而现实是,人所追求的价值不仅是多元的,而且有时是互不相容的。绝对真理不存在的,乌托邦的理想是荒谬的。
降低积极自由的危险,就是要靠消极自由的理念,去确立个人自由的疆界,任何人、任何组织不得跨越。
个人自由的疆界是指,人们必须要有一个不受他人干涉的自由空间,才能发展出完整人格,才会有自发性与原创性,才会有心灵的活力和道德的勇气,才会有天才的显现。唯其如此,真理才会显露,文明就会进步。
具体而言,公民的权利包括五个方面:个人自由、信仰自由、言论自由、享受财产的自由、不受任何专断权利控制的自由。
有了这个疆界,人们可以坚持自己的信念,同时尊重他人对于信念的坚持,或者因为不认同而选择宽容。
(3)柏林还提醒,不要轻视观念的影响力。因为历史上曾发生过许多悲剧,一个观念就可能摧毁一个文明。只要重视概念,坚持思辩,才能去应对世界的复杂,在这危机四伏的世界争取一点希望。
最后,我归结到人之间的相处,总结一点:人性是复杂的,每个人所秉持的价值观与生活理念是多元的,而且有时是互不相容的。我们唯一能做到,就是坚守自我的疆界,同时也尊重他人的疆界。唯其如此,人之间相处就可能会容易得多,尤其是至亲之间的相处更要重视个人疆界。
2019.2.23(周六)
【1】
昨夜,梦回南京。
梧桐树,中山陵,音乐台,古城墙,鼓楼,秦淮河,夫子庙,古平岗,宿舍楼,还有导师,师母,聊天的室友,打扑克的同学……
梦中,清晰如昔。
梦醒,朦胧飘渺。
回望,如烟如梦!
【2】
上周做了三个最拿手的菜参加朋友聚餐,被朋友夸奖厨艺高,赶得上餐馆厨师水平了。
我说,就会做这几个菜,再多做几个就露馅了。
为了有新菜应对Pot luck,今儿个尝试“藕夹”。没想到,竟然得到二吴同学的高度夸奖。
本来想第一次做藕夹,若成功,就带去朋友家聚餐;若不成功,就留在自家吃。没想到供不应求,一根藕都抢吃得不够装盘,只能将另外一根藕也炸了。
【3】
本来说过了十五就开始“节衣缩食”,只因家有芳邻,于是美食不断,欢乐不断。
刚好我有美国来的朋友,一并带到邻居家,享受一顿美食盛宴。
吃的不是菜,是花。过的不是时光,是品味。
生活原来可以如此精美!日子原来可以如此欢乐!
孙姐总结得好:吃好、喝好、玩好,三好邻居!
2019.2.24(周日)
【1】
昨日晚歺太过丰盛。带了两盘菜过去,至少又打包两大盘回家。
真是吃不了,兜着走!
饺子煎了当早餐,香!
主人家自己发的豆芽,因昨晚菜太多,未及炒,让打包回来,中歺也有了。
【2】
XX书院的宗旨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参加了几期,果然主题够大胆。
上月的活动因感冒咳嗽未及参加,本拟根据组织者发来的视频整理文稿。
听了一部分 ,得知这部小说在国内被禁了,反映的Tugai这段历史在国内也是被禁止的,讲座的主讲人更是语出惊人。
若是如实整理,只能被封。于是与组织者沟通,这期活动不写报道了。
活动组织者表示同意,说安全第一。
这年头,玩文字真是一个风险活儿!
虽然我并无意靠公众号挣钱谋名,但还是希望有个平台写作,写写猫猫,写写每天三件事,自娱自乐写着玩。即便如此,也有好几篇不知用了哪个敏感词而被封了。
【3】
今天预报十级妖风,原订的活动都取消了,路上也罕见车辆,很少人敢外出追风,都宅在家中等风来呢。
决定找电影看,先打开《新喜剧之王》,唉,实在看不下去。星爷老矣!
再打开《阿丽塔:战斗天使》,科幻与人性完美结合,过瘾!
有趣的是,阿丽塔超强的战斗力,多数时候靠的是我们熟悉的中国功夫,几个拳脚,敌人就挂了。好亲切!
想像未来的世界,真有可能实现再造人,每个人都成为机器与肉体的合一,因为科技的发展,可以轻易替换人体器官,长生不老不再是传奇故事。若真是如此,那地球上真就人满为患,前往外星球寻找新天地就成为地球人重要的使命。
本周结语:
其实人的一辈子都在完成自己,你经历得越多越丰满。(李子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