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国学小知识】百家争鸣(上)

【国学小知识】百家争鸣(上)

作者: 草帽叔叔 | 来源:发表于2024-08-21 06:44 被阅读0次

    【本篇主题】百家争鸣是中华文明的早期巅峰,诸子百家也是中国文化的基础核心之一!

    【非原创作品,综合自网络资料,仅供学习参考!】

    【百家争鸣】

    诸子百家,是后世对先秦时期各学术思想人物及其学术派别的总称。

    其中:

    诸子指的是中国先秦时期管子、孔子、墨子、老子、庄子、孟子、荀子等学术思想的代表人物;

    百家指的是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各个学术流派。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学者们便周游列国,为诸侯出谋划策,到战国时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配图】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是中国第一次文化高峰(图片引用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春秋后期已出现颇有社会影响的法家、道家、儒家、墨家、阴阳家等不同学派,而至战国中期,许多学派纷呈,众多学说丰富多彩,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中国术语上把这一时期称为诸子百家或百家争鸣时期。

    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这段时期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

    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归纳而言只有12家被发展成学派,即道家、儒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和医家。

    【配图】稷下学宫是百家争鸣的重要基地(图片引用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道家】

    道家以“道”为核心理念而得名,其思想源于上古,首见于老子,发展于庄子和列子等人,最早见于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当初也叫道德家。

    从广义上来说,道家主要分为老庄派、黄老派、杨朱派三派。

    其中老庄派以大道为根、以自然为伍、以天地为师、以天性为尊,以无为为本,主张清虚自守、无为自化、万物齐同、道法自然、远离政治、逍遥自在,政治理想是桃花源和至德之世,体现了“离用为体”的特点,因此成为了历代文人雅士远离残酷现实的精神家园。

    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列子等;

    黄老派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主张因俗简礼、兼容并包、与时迁移、应物变化、依道生法,依法治国、删繁就简、休养生息,政治理想是大一统,体现了“离体为用”的特点,成为了历次大乱之后政府治世的急救包。

    其代表人物是慎到、田骈、环渊等;

    杨朱派主张全生避害、为我贵己、重视个人生命的保存,反对他人对自己的侵夺,也反对自己对他人的侵夺,属于道家的别支,代表人物杨朱、子华子。春秋战国后,因不容于世,后湮灭不存。

    【配图】自然无为是道家思想核心(图片引用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儒家】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 ”,与荀子的“性恶论”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的表现。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卿。

    【配图】仁是儒家思想核心(图片引用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法家】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

    法家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倡以法治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以富国强兵为己任,其思想也是着眼于法律的实际效用。

    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春秋、战国亦称之为刑名之学。

    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经过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人发展,最终开创了法家学派。

    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及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代表人物:韩非子。

    【配图】法治是法家思想核心(图片引用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墨家】

    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

    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而到战国后期,又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在春秋战国时期,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

    伦理观∶提出“兼爱”,主张爱不应有亲疏、上下、贵贱、等级的分别。他认为天下之所以大乱,是由于人不相爱。

    政治观∶主张“尚贤”、“尚同”,提倡选任贤才,消除阶级观念,使天下大治,主张“非攻”,反对一切侵略战争。

    经济观∶反对奢侈的生活,主张节俭,提出“节用”、“节葬”、“非乐”的思想。

    宇宙观∶提出“非命”,认为命运不能主宰人的富贵贫贱,强调只要通过后天的努力就可以改变。为了求福避祸,他又主张“尊天”、“事鬼”。

    由于墨家从创始人墨子到主要的代表人物,都是社会中底层的学者,所以墨家更能体会到战乱时期社会中劳动人民的凄惨生活,所以相对于儒家的过分讲求“礼”,墨家更注重刻苦、节俭的生活习惯,而且不吝于做低层的劳动工作,被儒生辱为“淫巧之技”,生活上的偏差,立场上的对立,和思想上比“仁爱”更难遵从的“兼爱”,使得墨家并未得到统治者的支持,日后发展不大。

    【配图】崇尚“兼爱非攻”的墨家弟子极具底层知识分子特色(图片引用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国学小知识】百家争鸣(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yzvk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