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宁水匪出身,弑杀,吕蒙由武将转儒将,沉稳,何慕寥寥数笔,便将孙权破黄祖后的二人性格迥异处表现出来,而黄祖留下的后人也成为了整篇故事的起点。
《三国谍影》第一部以夏侯渊被黄忠斩首作为开端,牵扯出魏蜀吴 “进奏曹” “军议司” “解烦营” 三家谍报机构在沙场之外的地下争斗。而故事的主角则被作者何慕放在了贾逸身上,这个虚构的人物作为毒士贾诩的后人与祖上先祖贾谊同音,本就有着莫大光环,然而他自身一脉上的凋零干涸也使得这样一个人物最容易行走在三国之间。
书接前文,寒蝉浮出水面,贾逸与心上人田川被当做棋子牺牲,他自己却又在寒蝉的帮助上逃魏去吴,若是熟悉三国的读者一定清楚,叛将自古最不受重视,吕布白门楼被诛,于禁被吴放回郁郁而终,同样的道理在贾逸身上更加明显,他是个小人物,再没了“忠心的部下,托底的上司”,生死掌在他人手上,可也恰恰如此,他也没了桎权利梏,余下的只剩活命和报仇。
与第一部相同,何慕善于在大战的转折点上着笔,前有黄忠斩杀夏侯渊奠定了西蜀局势,而这一部里又借关羽水淹七军再败走麦城为背景。究其原因,我们也可以看到在《三国》中每逢大战,武将出凶名,谋士则相对暗淡,除了一时瑜亮在赤壁赚足了名声,大多的文臣是使不上劲头的,何慕这一笔正好将谋士们在后方的指点江山,出谋划策,斗心斗力写了进去,百花齐放,这才好看。
“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 背景来自于东吴被合肥张辽震慑转而打起荆州的主意,守将关羽拒绝了东吴的提亲并在樊城大破曹魏,此时后方空虚,旧任都督吕蒙以及待任者陆逊便起兵击败了骄傲的关羽,刘封因旧恨不愿出兵,使得关羽阵亡。而故事中的主角贾逸则混在了提亲队伍之中,复仇者黄祖后人也在暗地里蛰伏,神秘的寒蝉、三方谍子、被出卖的关羽、被利用的江东一系,大幕拉开,盘根错节。
相比较于名留史册的曹操、孙尚香、吕蒙、陆逊、关羽等人,三国匆匆一瞥的小人物赵累、诸葛瑾、糜芳、蒋济、傅士仁则在何慕的笔下显得极为生动,而在真相揭开的那一刻,关羽授首、吕蒙身死等等人物结局,何慕给出的答案更是出色:
——淮泗系中张昭等人赤壁主降,孙权日后报仇,更显得帝王味道; ——吕蒙受孙权所托,打压淮泗拉拢江东,所以才有了陆逊上位; ——关羽死后吕蒙相继去世,三国里给出的答案颇为玄幻,说是关羽英魂附体杀死吕蒙,而何慕解释为吕蒙自愿赴死,正好借机除去荆州贵族给东吴让路,这样的反转既对应人物,又缓释了正史的生硬。
● 如果说有纰漏处,则是为了剧情将甘宁的死亡提前了,本应该战死在刘备伐吴当中的他,却因为过于骄纵被除去,可甘宁嗜杀成性却是真实的,《吴书》中便有:宁轻侠杀人,藏舍亡命,闻于郡中。善恶有报,小说演绎本就该如此。
● 最精彩的点则是放在了关羽身上,三国中那个有些刚愎自用的武圣,轻蔑黄忠,侮辱吴使,最后为自己的狂妄买单,以结局论难免让三国迷不满。何慕便将关羽的败亡归咎在了间谍谋划,后方失火上,又在最后的冲锋路上彻底将一代武圣的英武气质推到高潮,“虽千万人,吾往矣。”虽说人无完人,可有些角色的确还是希望这样不留遗憾才好。
间谍,这个带有浓郁热兵器风格的词语,被何慕信手拈来肯定会引起一部分读者的反对,毕竟我们看三国大多分为,武将厮杀和文臣斗法,谍报探子往往被忽略,可哪怕是在罗贯中笔下,庞统、张松、周舫等人的“无间道”也不曾缺少,当初看到火烧连营后,庞统洋洋得意时被徐庶在身后一语道破真相“ 你们把出这 等毒手来,只好瞒曹操,也须瞒我不得 ”“ 唬得庞统魂飞魄散 ”,也是让人叫绝。都说杀人诛心,有时候,诛心之论比明面杀人其实更要好看。
历史常被分做两种,一类是正史记载有书立传,一类则是口口相传,比起前者,后者流传更广,支持者更多,大约是读者们都偏爱演绎的天马行空,因为人们大多愿意接受自己相信的东西,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横生枝节。就像提起三国,赵云常胜将军从无败绩,无头关羽口吐人言吓退曹操,诸葛亮的借东风。罗贯中写书时候便是以尊刘的思想将西蜀写得尤为仔细,哪怕输了也给人英雄迟暮的萧瑟劲。何慕在《三国谍影》里将被人看轻的间谍活动拾起放大,又对历史的许多片段做出自己的解答,而“寒蝉”一角的设定更让人想起《军师联盟》里的司马懿谨小慎微,最后翻云覆雨。
我希望看到更多这样的故事,不仅是对三国这个时代的致敬,也是为挖掘属于我们自己的经典故事创作致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