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确实低温,穿上长羽绒服,带上围巾和帽子,全副武装后才出发去大哥家。等到晚上回家后就有些头痛嗓子痒。睡觉时头更痛了,嗓子叶像被刀片割,全身关节痛,无法入睡。早上六点钟量体温,发烧中,只能请假看医生。原来,扁桃体和咽喉已经出现了许多脓点,怪不得吞口水都困难。
吃药,睡觉,再吃药,再睡觉。整个人疲倦不堪,起不来也睡不着,难受极了。一整天只喝了一点点白米粥,其他东西吞起来太难受。
暂时休息。脑子里不要想那么多事。暑假学习的人学理论如果不会用,就等于没有理解,记住再多的信息也没有用。身体功课要持续,静,松,洁。老师的文章读不懂也要反复读,也许在某一刻就懂了,比如老师最近的文章《相由心生:这辈子就只能这样了吗?》好几段文字读起来隐隐约约有一点点懂的感觉,却说不清楚,比如:
积极心理学,简而言之,就是宣扬“积极地将生命中所有频段的相位,拉扯到正向的高位,就能收获积极的人生”。这种理论之所以受追捧,一方面呼应了人们拉高相位的欲念,另一方面又以“积极”之名为这种执念提供了系统的理论背书。但这种一厢情愿,无视“限制性信念”和“负向张力”的客观存在,实质是经过学术装修的“掩耳盗铃”。事实上,在人们每天打了鸡血似地默念“我行,我一定行”并积极投入到实践行动的同时,隐藏在深处的限制性信念和负向张力正在磨刀霍霍,“别得瑟,等你养肥一点,就拿你开刀!”
关于这段话,读不懂就对了,因为需要大量的背景性知识再加上悟性。但是,这段话至少提醒我,不要迷信任何的学说,包括我一向喜欢的积极心理学。鸡血太多,鸡汤太浓,都会适得其反。
再比如下面长长的一段:
一个人任何频段的“相位”,都是正向张力和负向张力平衡的产物。当“相位“因外力或个人的努力拉扯而偏离平衡位,趋向正方(或反方)时,势必引发负向张力(或正向张力)的剧增,拉扯”相位“向反方向偏移。经常尝试”减重“的人,往往也是在”较瘦“和”超重“间往复摆动比较频繁的人。因为当他凭着意志力负重训练,克制巧克力、米饭和红烧肉诱惑的同时,”过轻松的生活、享受生活美好滋味“等负向张力与日俱争。总有一天,他会找一个漂亮的理由,理直气壮地休息一天,或者美美的大吃一顿,从此开始奔赴”较重“的历程。参加补习班的孩子,一开始成绩多是会有比较明显的”进步“。过一段时日,要么因为骄傲自满,或无意间寻觅了一种新鲜的爱好(比如游戏或动漫等),要么因为遭际同学间的人际冲突或诸如考试发挥失常、身体抱恙等其他不如意的事件,学业水平又悄悄“退步”。往往是“进步”有多大,“退步”也就有多明显。那些冲突或爱好,貌似莫名其妙,实则是负向张力在作祟。
读着就很有感觉,似乎就在说自己。比如我今天的生病,是不是负向张力引发的呢?可能性较大。生命本身会自动纠偏,一旦出现不和谐,就会通过各种渠道取得平衡,包括用生病逼迫人停下来休息。因为工作突然变动、前方很多时候未知等着我。最近自己看似轻松,其实内心深处的压力很大,只是自己不愿意承认罢了。这一周身体终于来不起,就借感冒之力,让自己按下暂停键。
再看看这段话:
万物的基本形态是场(具有一定结构的能量漩涡)。生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生命活动的实质是生命场域不断波动、弯曲、折叠并突现新的结构与秩序的过程,表现为人的生长发育和生命创生活动,在整体层面显现为不同频段的不同“相位”。
看不懂老师到底在讲什么,就是觉得有道理,自己还说不清楚是什么道理来。记得暑假学习时,有一天晚自习学习文学课,老师用《锦瑟》做例子,给我们呈现了一堂人学视角下的古诗课堂。他说:“读了之后觉得某一点特别好,又说不清楚具体好在哪里,是读文学作品非常高级的状态。”这样说来,我们平常让孩子读完一部作品就要求必需要有清晰的输出,是不是破坏了那种欲说不能的高级感。如何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的高级感、又是一个值得我们探索的问题。尤其是在做整本书阅读时,老师是不是非得要上导读课,推进课、分享课,展示课,也值得商榷。本来孩子对读书兴趣很大,也许因为老师的过度介入,反而失去了阅读兴趣,和大家研究正本书阅读的初衷背离了。
过犹不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