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当我们认为某一指示合理并且自身也具备去执行的能力,我们将会很乐意的在意识层面接受它并发起相应的行为。
例如:你坐在房间中感到有些冷,此时正好有人说:“关上窗”。虽然他没有指明是让你去关窗,但你会认为这是一个好提议,会欣然同意并自愿的站起身去关窗。
在催眠治疗中也会存在这样的直接暗示,当患者的内心世界被重新建构使他具备了更强的自我能量时,他就会欣然接受以往因受到自我设限而不敢去做或去想的事。但这往往 时间,否则催眠治疗就变成了一件太简单的事,催眠师只需要直接暗示患者放弃恐惧或忧愁就没事了。
所以比起直接暗示,间接暗示更能有效的从患者的潜意识层面上开启并助长搜索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或许我们自己也曾有体验过潜意识搜索引擎自动工作的经验。 例如:当我们突然提到一位已经好几年不联系的朋友,一时之间我们有些难以回忆起他的全名,尽管这个名字似乎就在嘴边,但就是想不起来。
过了五分钟,这位朋友的全名突然从我们脑海中蹦了出来。这就是当你的潜意识接收到了一个指令之后,即使你的意识已经被其他的事情吸引,但潜意识仍然会自动运行接收到的任务。
就好像你要找一个物件,一直找不到。你心想算了,当你不找的时候这个物件就会自己跑出来的,结果的确如此。这其实也是一种潜意识在继续完成寻找事物的任务。
同理,催眠治疗中,催眠师可以利用暗示开启患者潜意识自动完成的能力,去为治疗目标做出努力,所以间接暗示是催眠师所必须掌握的一项技术。
02
那什么是间接暗示呢?间接暗示的一种基本形式是:在不用任何明显方式对患者进行指导的情况下,引发相关话题。
艾瑞克森经常指出:如果你想让一位回避提及母亲的患者谈论他的母亲,最简单的方式是你先谈论你自己的母亲,或一般意义上的母亲。由此,会对患者产生一个自然的间接链接过程,他会调动患者的潜意识去搜索与自己母亲相关的记忆。
这种方法的优势也在于它往往能绕开患者不想提及的内心事件。 如果在治疗过程中,催眠师一定要与患者讨论他内心不想触及的事件,这将会引起患者的阻抗,那么治疗的进程会大受影响。
催眠大师艾瑞克森十分擅长对于患者阻抗的处理,他的方法是绕过患者的阻抗,使患者在相对舒适而安全的心理治疗环境在通过潜意识搜寻自身资源与问题解决方式。
间接暗示还包含利用时间的事实来陈述,也就是让患者的潜意识来决定某种反应所需要的适宜时间长度。这种方法很适合那些抗拒过分指导的患者,例如:“当你的潜意识知道你可以有一种更具有建设性的方法去处理问题,你的症状马上就可以消失”。这样就可以触发患者的潜意识来决定这个时间的长度,而不是由催眠师给予直接暗示。
03
间接暗示除了能绕开患者的阻抗之外,还有一个不同的特性在于:常规咨询中要求治疗师用患者容易理解的话语与其沟通。而在催眠这一治疗方法中,催眠师需要用能引起患者困惑的话语,也就是用间接暗示来替代直接阐述。
因为一旦引起了患者的困惑,患者就会处于一种恍惚状态中。在这种状态下,患者的意识功能将被减弱。这就会弱化患者以往的自我设限,并可同步开启在潜意识中构建新的模式。
我们可以体会一下,直接阐述与间接暗示这两种不同句式的效果。假定你是一位烟龄长达十年的吸烟成瘾者,现在因为咳嗽不止而希望戒烟,自己做不到,所以来求助催眠师。
如果用直接阐述:“你可以做到停止吸烟”。患者立马就会反驳:“我很难做到!” 这就是患者的意识在工作,所以他仍然受到以往固有模式的影响。
如果用间接暗示:“当某个人想要停止吸烟的时候,他可以做到停止吸烟,不是吗?”。这时患者就会因想要得到答案而立马陷入大脑信息搜索过程中,当大脑忙着去处理信息时,意识将会进入一种恍惚的状态,这正是催眠师可以带领患者进入潜意识的工作状态好时机。
在生活中我们也能看到不少类似的鲜活例子,如电信诈骗。诈骗犯会通过电话向被害人灌输很多信息,在沟通的过程中会使用不少暗示,比如:将会触犯刑法、将会产生巨额罚款 。当被害人的大脑处于信息搜索量与处理量双超载时,被害人就会陷入恍惚状态,在这种状态实际就是一种被催眠的状态。
这也是为什么哪怕银行工作人员提醒被害人:这是电信诈骗,被害人还会坚持要给诈骗者汇钱。因为在被害人处于恍惚状态下,诈骗犯下的指令被受害人的潜意识所接收并执行。只有当执法人员以权威角色出现,切断被害人与诈骗犯的通话状态,使被害人的催眠状态得以解除,被害人的理性思维才会恢复被抑制前的表现。
所以,暗示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且能对催眠者造成极大的影响。只要你能熟练掌握并正向应用此催眠技术,则可治病救人。同时,你也能具备识破那些不良暗示的能力,使自己的心理防御力更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