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习《人造的流动性陷阱与两难的人民银行》之四
(作者:徐高 ,来源:第一金融课堂 ,日期:2019.01.21)
一、人民银行的两难困境
(一)第一环节的困境
1.现状分析
在货币政策传导路径受阻的时候,进一步加大基础货币投放不是个好主意。现在的银行间市场就像个堰塞湖,流向实体经济的渠道已经被一些行政性政策给堵塞。此时进一步向这个湖中注水并不能解决实体经济的缺水问题,反而会让金融市场中的流动性水位上升,吹大金融资产价格的泡沫。
(第一环节注入,第二环节流出到实体经济的速度太慢)
2.过去的教训
这样的情况在2015年也发生过。
当时,社会融资同比少增与银行间市场交易量陡增的状况并存,与现在如出一辙。
其结果是A股市场在实体经济持续走弱的背景下吹出了一个大泡沫,并最终演变成为“股灾”,冲击了金融体系的稳定。
有了这个前车之鉴,人民银行有必要对进一步投放基础货币保持谨慎。
(二)第二环节的困境
人民银行当然可以采取非常规宽松手段,直接出手买实体经济中的债券和股票等资产。这固然可以绕过货币政策传导路径中的堵点,却也必然会带来代价。
这个代价就是将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暴露在了实体经济的信用风险中。说得更通俗一些,这样做可能会让 人民银行 亏钱。
人民银行就算亏再多钱也不会倒闭,毕竟人民银行可以无中生有地创造货币——印钞厂就是他们家开的(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是中国人民银行直属的国有独资企业)。
真正的问题是,人民银行亏钱意味着货币的净投放。
1.央行直接买股票
⑴举个例子
假设人民银行花100亿元买入了股票。未来如果股价下跌,这100亿股票的市值缩水到了50亿,人民银行卖出这些股票就只能拿回50亿元来。于是,之前买股票时发放的100亿元只有50亿回到了人民银行的手里,还有50亿元留在了实体经济中。
⑵央行如何应对这50亿元增量?
对于商业银行,人民银行还可以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办法把他们手里的钱(基础货币)锁定起来。
但对实体经济中的企业和个人,人民银行可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去干预其行为。
⑶不受控 的50亿元增量会出现什么后果?
其结果就是,人民银行亏掉的50亿元,变成了实体经济中不受 人民银行 控制的50亿元增量货币。
这样的事情如果干得多了,货币供应和通胀失控是早晚的事情。
2.央行直接买债券
——法律
⑴违法
至于让人民银行买国债来货币化 财政赤字这件事,简单来说是违法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29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
⑵变通的不违法的做法
当然,也不是没有变通的做法来绕开这条规定——2007年人民银行就曾通过农业银行间接购买了财政部发行的1.55万亿元的特别国债,以向 中投 注资。
⑶该法规设立的原因(历史教训)
但更重要的是29条规定存在的原因。
在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颁布之前,人民银行发行货币来弥补财政赤字是常有的事。
其后果就是货币增长极不稳定,几次出现了物价飞涨 引发的 抢购风潮。
如果现在让人民银行重新开始货币化财政赤字,必将伤及人民银行多年以来建立起来的独立性,最终危及货币体系的稳定。
第二,我的感触
1.直接买国债违法,那买企业债呢?
央行如果直接买非金融机构的债券 与文中分析的直接购买股票应该是类似的情况,风险扩大。
2.买股票虽然不违法,但对央行来说不可控。所以对央行来说,可控是关键。
3.央妈和财爸虽然是一家人,但还是要各自独立,不要过多干涉对方。
4.第一环节与第二环节的速度较大差距,导致的堰塞湖现象,实体经济不景气或者因政策原因不能足额投放实体经济,会导致资金无处安放,资金寻找出路时极有可能再次流向资本市场,再次助推金融泡沫的发展,风险进一步堆积。
国内如果市场环境不好,资金外流增加,进一步导致国内投资减少,国内实体经济发展进一步受影响。
为什么越分析越悲观?出路在哪里?政策利好因素呢?看完这一篇我要找点提振人心的文章看看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