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睡不着,于是翻本书出来读,忽然觉得读书和热水都是灵丹妙药,很多自认为成功的人士都愿意告诉别人“有时间,多读点书”。不管你生什么病,总会有很多人告诉你“多喝点热水”。
我读书目的性很强,当年做摄影师时为了拍一组满意的照片,我会翻遍手头所有的摄影书籍,寻找可以激发灵感的构图和布光。
现在,当我喝到一种新茶或得到一个喜欢的茶具,我也会到处去查找相关的资料。不过,现在多数是在网上查找(不是百度哦)。
现在的“专业书籍”多数都是度娘上收集的打印出来,弄个某某编著就出版了。偶尔出现一本由某某大师著的书,要么是门生弟子代笔最后大师落款,要么是为利益共同体站台的洗稿之作。书里的真知识少的可以忽略不计。
我喜欢读古书,繁体文言文那种。虽然才疏学浅,不一定能完全读懂,但是稀里糊涂中,恍恍惚惚的也似乎有所得。
我基本不读国外作家的书,一是英文水平仅限于认识26个字母,其他外文连字母都不认识。国外作家的书有能力就原文的,尽管有很多很牛逼的译者翻译,我还是觉得译文里或多或少会有译者自己的理解和判断,译者的理解判断不一定就是原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二是译者有时太忙,会漏掉一些原文忘记翻译,“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译文的最后一段是:“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照在她小小的尸体上。她坐在那里,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的火柴梗。”
有人说这不是原著的结尾。于是我借助某哥的翻译软件看到原著还有这样一段,“她盛放火柴的竹篮里放满了硬币。”
其实这个小女孩是盲人,她始终沉浸在幻觉里,没有留意到路过的人在她篮子里留下硬币。
原著的结尾和译注的结尾,能让读者给这个故事做出完全相反的定性。估计是译者太忙,忽略了。
近代、现代中国作家的书,受一个酷爱读书的老友影响,我读过林语堂、钱钟书、张爱玲、鲁迅。
当代中国作家多如牛毛,我读过陈丹青、王朔。读王朔的理由很简单,看着不累。王朔自己说:“你能看出更深的东西你就看,你不能看出来更深的东西,起码也让你乐一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