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少年血
9月1日,四川眉山,13岁男孩跳楼身亡。
10月7日,四川绵阳,17岁女生自杀身亡。
10月24日,四川成都,14岁男孩跳楼身亡。
........
近段时间,每每看到这样的新闻,便让人悲痛不已。让我们无法想象,那一段段如花似玉的年华,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为什么忽然之间就戛然而止了?
通过2018年《教育蓝皮书》的相关数据资料显示,自2016年至2017年短短的一年时间,就有392例儿童青少年自杀死亡及自杀未遂的信息,这其中267例为中小学生。
而267例案例通过年龄段进行分类,13-17岁五个年龄的自杀死亡及未遂案例居首位,远超8-12岁五个年龄案例的4.7倍。而让我们更无法忽视的问题,自杀在我国人口死亡原因中居第5位,并且成为了青少年非正常死亡的首要因素。
少年血,令人触目惊心。
02
成长之殇
当今的社会环境造成全民焦虑的生存状态,我们姑且不谈“996”“副业刚需”,成年人生活压力所导致的焦虑。在孩子教育上,无论是父母,老师,学校,还是社会,我们焦虑所凸显的问题就更加淋漓尽致了。
于是,网上只要出现诸如此类青少年自杀的案例,我们总是能看到各式各样的评论分析。无论其真相是学业压力,学校因素,家庭或者师生矛盾,我们总是会把那个罪魁祸首找出来,然后做出“个人因素”所导致的结论。
然而,我认为成长之殇,“个人因素”绝非根本的问题所在。自杀(suicide)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的一次集体创作。虽然,每个青少自杀的动机都各有不同,但是,压垮青少年心理防线最后的那一根稻草,只是漂浮在表面一种“个人因素”,真正导致青少年自杀的深层次原因,还需要我们更为多方面的关注。
03
父母教育错位
有人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然而如果定义父母的首要职责,肯定许多人都会选择“孩子的学习成绩”。无论是辅导作业,学区陪读,报补习班,我们的所有付出都为了孩子的学习成绩。学习的重视侧面就应证了我们对于家庭教育的轻视,当父母一定程度上承担起了老师的职能,在孩子心里父母角色由此出现了错位。
让孩子快乐成长的言语说了又说,起跑线却越来越趋向低龄化;让孩子学习减负的口号喊了又喊,补习班的课程却越报越多。我们作为家长,从孩子出生那时起,就把我们的生存焦虑转嫁到对他们未来的担忧。
正是我们在这种焦虑的情况下,造成了我们在教育下一代时,将压力通过爱的错误表达方式,传递给了我们的孩子。竞争成为了无论父母,还是孩子生活的主旋律,我们目光凝聚在了成绩和排名,无形中就忽视了孩子的个性,和情感的投入。
“学习不是为了我们,是为了你自己。”
“你看其他同学,一样是刷题,补习班比你还多。”
“你现在不努力一点,就会被其他同学超过。”
当孩子在一个残酷竞争的环境下成长,父母灌输的丛林教育所带来的长期压抑,正一点点摧毁孩子无处寄托的精神世界。每当一个父母面对孩子成绩不理想时,发出“我这么辛苦,还不是为了孩子。”言论时,其实父母的潜意识里,仍然是付出和收获需要成正比的那一套价值观。
父母认为孩子不理解他们辛苦,却从没有想过他们自己是否真正去理解过孩子的需求。给予者觉得自己付出了一切,需求者觉得自己得到的都是被强加的。角色错位所造成的矛盾,让父母和孩子彼此站在对立面。
“感受不到父母的爱”以及“孤独,不被人理解”,其实存在着因果关系,这也成为了现今大部分青少年自杀的主要原因之一。
04
生命教育缺位
生命教育被誉为我国孩子缺失的最重要一课,即便有些学校开展诸如此类的课程,更多的是偏向于让孩子注重安全和规避风险。然而,如果孩子对生和死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生命的本质缺乏清晰的概念,安全和危险对于他们来说,又会重视到什么程度呢?
自古至今,长久以来我们都在回避生和死的问题,就连华师大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63%的家长“难以接受向孩子开展和死亡相关的活动”。
甚至某地方学校对五年级153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在对“人失去生命后,是不是可以重新获得”这个问题的回答中,有一半的学生回答是“不肯定”或是“肯定可以重新再活”。
当生死成为了连大人都忌讳的话题,当生命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长期缺位,孩子不仅会变得胆小内向,更多的是会漠视生命。因为那些没有完全树立是非观,道德观的孩子,无论是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都不会有一个正确的态度。
“生,不是垃圾桶里捡来的。”"死亡,也不会变成天上星星。"我们需要让孩子系统的认识生命真正的样子,让他们了解从出生到死亡的真正面目。只有了解了生,孩子才会理解人与己,与人,与世界的意义,学会尊重和善待生命。只有了解了死,孩子才不会漠视生命,走向极端。
青少年自杀事件频发的背后,我们不能说那是孩子在遭遇挫折的“一颗玻璃心”。因为没有人教他们真正去理解生命的含义,或者也可以说,我们都欠那些孩子一堂“生命教育课”。
05
学校教育失位
学校本是孩子求知的地方,也是所有孩子的第二个家园。我想所有校园应该有着先育人,后成才,主次分明的初心。然而如今的学校教育,不仅仅侵占了大部分的家庭教育的时间,也将教育重心完全偏向于成绩优劣论。
姑且不说学校寄宿制对孩子无意间所造成的心理创伤,即使周末回到家中,如今学校布置的作业量,也过多占据了孩子放松的时间。在高强度竞争的教育模式下,父母的无可奈何,间接助长了学校教育对孩子现实时间和心理空间挤压。
“碎片化时间也要利用起来”,这对于一个正处于发育和成长期的孩子来说,是多么冷冰冰的话语。亲情的疏离,免不了让孩子的孤独感加重,学习竞争所带来的人际关系疏远,由此反映出学校在教育上的失位。
这种学校教育的失位,放在如今00后的孩子身上有着最为显著的特征。很多80后90后都无法理解,00后孩子心理的脆弱程度,以及孤独感。为什么物质如此富足的时代,有些00后孩子被批评了,责备了,或者发生争吵后就会走向极端。
重点小学,中学,高中,学校教育过度追求升学率和重点率。当我们的学校教育已经走进了只成才,不育人的误区。身体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都敌不过一纸成绩单所带来的荣耀。
如今,学校教育重心放在了升学率上面,各种天才班,火箭班,无形中给平行班老师带来的压力。这不仅导致了让老师做出让家长去外面报补习班的妥协,还让老师把关注点放在成绩优异的那一批孩子身上。所以现在为了让孩子得到老师的关注,甚至很多家长都绞尽了脑汁。
学校教育的失位,另外一方面体现在国家慢慢卸掉了本应当承担的教育职责和义务,一个国家将立国之本,一点点让位给了市场化的教育企业。
当教育这种稀缺资源的大量倾斜于市场,让公办教育无计可施的后果,他们只有降低培养孩子的标准。然而民营教育用资本堆砌出教育的金字塔,学校,家长,老师,都在用资源进行交易,就连孩子都知道金钱可以换来补习班,换来高分数,换来好学校。
可是,学校教育不应该只告诉孩子分数决定了他优劣,荣誉,或者受关注和欢迎程度,因为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才是他们茁壮成长的首要前提。什么时候教育回归先育人,后成才的初心,对于所有孩子来说,可能才是成长的根本所在。
06
END
少年血,成长殇。
我们需要承认,每一个青少年走向极端的背后,绝不是仅仅的某个人的因素,也并非青少年那一颗脆弱玻璃心。
所有的自杀行为都是长期饱受精神折磨之后突破了心理阀值的表现。每一个孩子的玻璃心都需要我们用爱去呵护,用教育去雕塑,让他们能坚实的面对这一路上的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