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朋友跟我聊过我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女孩子的数学成绩普遍比男孩更差一些?我说应该是先天原因造成的。她说我只答对了一半。她的理由给了我一些触动。 “如果是一个男孩的妈妈带着孩子看到一群小鸭子,一般会说,宝贝我们来数数一共有几只小鸭子啊;如果是一个女孩的妈妈,可能会说,宝宝你看这些毛茸茸的小鸭子多可爱,看它们嫩嫩的小嘴和脚丫……”
的确,男孩和女孩确实存在先天的性别差异,大部分女孩更倾向于感性、细腻,大部分男孩子更倾向于理性、勇敢。然而先天的差异并不足以解释对孩子长大后在学业、事业和性格方面的种种差异。除了孩子们先天的区别之外,作为父母,我们的定向引导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孩子始于性别的思维模式。
从家庭教育来看,大部分父母在对待男孩和女孩的态度方面就有明显区别。曾经听一位同事说,他能很明显地感觉到自己对儿子和女儿态度的不同。在家工作的时候,两个孩子来喊自己吃饭,如果是儿子来,他就会很平淡地说“知道了,一会儿就来”,然后继续完成手头的工作;如果是女儿来,他就会不自觉地面露喜色,“好啊,咱们走吧”,说着就抱起女儿去餐厅。也许有人会说可能是因为女儿更幼小,人都有疼爱幼小的心理。那么,我们回想一下,是不是很多年轻妈妈也是如此呢?
除了家庭教育的影响之外,社会环境对男孩女孩的影响则更广泛。从孩子们钟爱的动画片来讲,以男性为主要角色的迪士尼动画片,主题都是追寻自我,如匹诺曹;而以女性为主角的却都以浪漫作为结局,如小美人鱼、白雪公主和睡美人。另外,玩具市场也在针对男孩女孩做着明显的划分,汽车、冲锋枪、陀螺等玩具无不引导着孩子们勇往直前;而那些粉嫩的芭比娃娃、切水果玩具,又将孩子引入另一个充满浪漫幻想的公主世界。
本来我们的家庭和社会可以将孩子天生的性别差异缩小,但实际上我们在有意或无意地放大这种差异。女孩更容易得到周围环境的安慰,但不被鼓励去冒险或探索。男孩被允许去探索,甚至被鼓励要勇于冒险,但在害怕寂寞或难过时,却少有人理睬和帮助。面对女孩,很多父母会将其视作心中的“小公举”,孩子遇到一点小问题就小心翼翼地嘘寒问暖;面对勇于追求个人价值的女孩,我们会说“女孩子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相反,面对男孩,我们听过太多“男孩子哭哭啼啼的像什么样子”,“男子汉摔倒了就要自己爬起来”的所谓坚强教育,更不乏“男儿有泪不轻弹”的断章取义。
也许有人会说,的确如此,有什么问题吗?那我们来看一下这种思维和教育方式的问题所在:
首先,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女性占比极少,不仅出色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中女性偏少,就连大学校园里相关专业的女生比例也是少得可怜。有研究发现,女孩小时候若是沉浸在女孩子气的游戏中,她们后来在学校中的数学和自然科学成绩就会低于其他女生。我们敢说这只是由于男孩女孩天生的区别吗?
其次,在这个暴力犯罪日益受到更多关注的时代,我们有没有反思过原因呢?前几天看到一则新闻,一名男子因童年时目睹同村人杀害母亲过程,从此怀恨在心,仇恨的种子埋藏20年,最终将仇人一家残忍杀害。如此极端的攻击行为,让每个人唏嘘。然后,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是否因为他是男孩子,周围的亲人就忽略了对其童年创伤的安慰和引导。而从小被要求的坚强勇敢,逼迫幼小的孩子将内心强烈的无力感伪装成对外攻击的力量,最终酿成了惨剧。
另外,从最近几年连续爆出的儿童性侵事件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女孩比男孩更容易在家中受害,男孩更容易在家庭以外的地方受害。究其原因,施害者正是利用了和女孩的亲近关系,恋童癖则利用了男孩对爱和接触的渴望。
既然如此,那我们应该怎样做呢?相信大家都已经猜到一二了。
针对女孩,鼓励女孩去积极冒险,大声说话,加强体能,自立自强,这些相信大家已经心知肚明。困难的是,这可能需要我们(尤其是母亲)认真反省自己的成长历程,以及自己对性别教育的忌讳,帮助女孩更健康有效地从游戏、学业、工作中获取自信和力量。
针对男孩,减少那些对他们永远坚强的不切实际的期待,多给予一些关注和帮助,允许他们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哭泣,并及时给予更多安慰,帮助他们面对周围的那些残酷和暴力。
此外,在陪伴过程中,或许我们可以鼓励男孩和女孩一起游戏,在玩具上不做主观区分。举个栗子,即使你和女儿一起玩芭比娃娃,也可以稍微做一点改动,让洋娃娃们变得有活力一些,让他们跳起舞来,穿的衣服也不那么淑女,甚至说一些瞠目结舌的话,都可以帮助我们的孩子从旧有的教育陷阱中走出来。
孩子的成长,既需要深入土壤的根,也需要能飞翔的翅膀。以往,我们把根给了女孩,翅膀给了男孩;以后,希望我们能帮助女孩磨砺坚强的翅膀,帮助男孩深深扎根在父母温暖的怀抱。希望我们一起努力做到给女孩更多勇气,给男孩更多关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