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想写回忆录,名字我都想好了,“我的前半生”,不是我妄自尊大到以为应当被人记住,而是觉得只有重新经历过审视,才能与过去做一个安心的告别。取这个名字,是借前后之别,表达“今是而昨非”的感慨。当年溥仪写下这个名字时,是否也有这样的感慨?
即使才时隔五年,回忆往事,记得的依然是满腹的委屈与愤懑,依然难以呈现当时发生的种种。所以记忆里是什么?是个人化的感受,不是实像。即使如此,敲下这些文字时,我还是尽可能撇下委屈,给那段经历一个真实的样子。
事情还是从13年说起,那是我在云南流浪,抛弃了之前的技术工作,仿佛再也回不去了,以后去哪里?我不知道。一个朋友看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满是感慨,我也弄了一本来看,里面的故事真是感人啊,原来人与人之间是可以理解的,即使是一个小小孩的感受也是可以被理解的啊!我这样感慨着,理解是折磨美妙的事情,我也要给予理解!我要去蒙氏幼儿园。
当我怀疑自己的能力时,就容易被现实诱拐。刚找幼儿园的工作时,确实经历了一些波折,大多数都是传统的幼儿园,大班上课,从一开始就在读书、唱歌、排排坐,主班老师又凶又严厉,配班老师可亲又有点懦弱。后来一个园长给我展示她们的蒙氏教具,坦言她们引进的是蒙氏的教具和课程,但是“蒙氏有很多不适用中国环境的地方,蒙氏教育并不是最好的教育”,如果我愿意来,她多年幼教的经验可以让我成长很快。我觉得这是个机会,或许她说得 有道理,我加入了她新成立的幼教中心。
然而一年之后我就辞职了,不是蒙氏教育在中国不适应,是我们很多人行不出来“爱和自由”精神。我行不出来,我不愿意跟着一个专横跋扈的领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