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林清玄《佛鼓》鉴赏

林清玄《佛鼓》鉴赏

作者: 鲲子 | 来源:发表于2024-05-20 17:09 被阅读0次

    1.主题:

    本文中,作者围绕佛鼓、燕子、木鱼、僧鞋,这四种在佛寺中常见常闻的事物,分别抒发了自己对修行二字的所观所感所悟,他将与法师的对话娓娓道来,以谦卑空杯的心,带领读者一起领悟参禅修行的真谛,感受到人生的美好。

    2.文章的脉络呈现:

    文章以去佛寺听早课为出发点和主线,以时间进度为主脉,以四个篇幅为分支脉络,分别呈现了鼓声、燕子,木鱼,僧鞋之间的联系和逐渐递进的感悟。其中,大篇幅的笔墨在鼓声和燕子礼佛的氛围描写里,着重感受描写,让人们对佛寺中清净庄严,有了更深的体会,并无形中被感化。

    接着,又借助一只木鱼和一双僧鞋的六个破洞,让人对修行者每日“昼夜常醒”的基本功课有了清晰的认识,帮助读者在阅读中反观自己,明白各种经典只是为了助力我们照见心灵的尘垢,而各种仪式和物件,不过是用来磨洗、精进心灵的工具。结论是,常自警醒之人,自知自觉,外在的镜子和工具,都是多余的。

    回顾四个篇幅,能感觉前两篇,是以感受和感化入手,让人渐入佳境后,再抛出比较深刻的佛家理论来引导人们的理性思索和反省。这样的循序渐进,是很有智慧的启发方式,不会让人产生突兀的说教感。

    3.文章最打动我的地方和原因:

    “那鼓,密时如 雨,不能穿指;缓时如波涛,汹涌不绝;猛时若海啸,标高数丈有优雅的时候, 自在得一如天空飘过的澄明的云,可以飞到世界最远的地方......那是人间的鼓声, 但好像不是人间,是来自天上或来自地心,或者来自更邈远之处。”

    这是第一章的第12自然段,对瘦小比丘尼的鼓声描写很精彩,生动地再现了鼓声的轻重缓急疏密给作者的震撼感:不仅有生动的画面感,还有排比产生的节奏感,同时,让俗世情感自然融入其中,让鼓声有了生命,更有了超越世俗的力量。这样的描写,让我想起千年前另一部经典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描写: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此时,二人这种饱含共情又形象生动的描写,几乎可以媲美。

    4.写作技法:

    本文用到了排比,比喻,同类对比、适时的对话、自然引用传说和典故等。特别是把台湾“神童鼓”刻意练习的艺术境界与佛鼓的无境界一对比,让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佛法无边,是为悲智行愿而鼓的大慈悲。

    作者能仅凭借几个佛寺中寻常见的经典物件,以点带面,分不同章节逐层深入,这种看似不同却又内在紧密联系,意蕴逐层递进的分章写作方式,似乎更能帮作者详尽、完整且深刻地表达思想感触。

    5.我想对作者说:

    林老先生,谢谢你为我扫盲了庙里木鱼和僧鞋的深意,让我将来再去佛寺中时,能对那些看到却没看懂的事物,能去觉知和共鸣。你笔下的佛鼓声声,被描写得如梦如幻,精彩绝伦,令人神往,多想有一天也能聆听到这么震撼的鼓声。但我想,其中更多的震撼,是来自于那瞬间,即我们内心与佛寺中清净庄严悲喜舍的共鸣。你的文字,把这种庄严的美感精准传递了出来。

    二十年前,刚上大学,我就听闻过你的大名,却因为青春期对诗歌的偏爱和对散文的莫名奇妙的无知偏见,觉得散文没什么深度,只是肤浅的抒情,没意思。也因此从未翻开过你的书。

    二十年后的今日,我终在夜莺老师的指引下品尝到你文字中的甘甜,第一次发现散文竟也能写得如此有哲理,有烟火气,有温度,顿时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但也有句话说得好:“你无法知道你所不知道的东西”,我既然今天才能读到你的文字,说明过去的我,从未读到过真正打动我的散文,是因为我不够谦卑,过于偏执。而此时此刻此境的我,正适合遇见这些智慧,因为现在的我,足够成熟、足够谦虚和包容,才能够有心量欣赏并拥抱这种美了。

    谢谢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林清玄《佛鼓》鉴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zlof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