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管子》学习第41天《乘马 第五》第8段

《管子》学习第41天《乘马 第五》第8段

作者: 流水王丽霞 | 来源:发表于2023-11-06 07:50 被阅读0次

《管子》学习第41天《乘马 第五》第8段

原文阅读

      地之不可食者,山之无木者,百而当一。涸泽,百而当一。地之无草木者,百而当一。樊棘杂处,民不得入焉,百而当一。薮,镰缠得入焉,九而当一。蔓山,其木可以为材,可以为轴,斤斧得入焉,九而当一。泛山,其木可以为棺,可以为车,斤斧得入焉,十而当一。流水,网罟得入焉,五而当一。林,其木可以为棺,可以为车,斤斧得入焉,五而当一。泽,网罟得入焉,五而当一。命之曰:地均以实数。

字词注释

[1]不可食:指不生长五谷,不能提供粮食。

[2]百而当一:一百亩相当于一亩耕地。当,相当,折合。

[3]涸泽:干涸的湖泊。

[4]樊棘杂处:荆棘丛生,纵横交错。樊,当作“楚”。字形相似而误。楚,荆也,灌木丛。

[5]薮:植物繁茂的沼泽。

[6]镰缠:镰刀与绳索。镰,刈割器。缠,字当作“纆(mò)”。两股的绳。此处泛指捆缚的绳索。

[7]蔓山:连绵之山。指丘陵山地。蔓,蔓延,低缓。

[8]九而当一:九十亩当一亩。

[9]泛山:指山势盘旋、环绕的样子。即高山峻岭。泛,同“洀”。古“盘”字。盘山,谓山之盘旋者。上文“蔓山”谓山之蔓延者。二者相对为文。

[10]流水:即活水。指江河活流。

[11]网罟(gǔ)得入:指可以捕鱼。网罟,指渔网。罟,网的总称。

[12]林:一说“山”“林”宜以类相从,上文“流水”三句当移“林”下,与“泽”乃类。

[13]命:同“名”。命名,称为。

[14]地均以实数:指按照实际出产将山林河泽等各类土地折算成耕地面积。地均,将所有国土面积折合成实际可生产财富的土地面积的方法。均,均平。此处引申为合理衡量、公平折算。实数,实际出产的数量。

【译文】

        对于不生五谷的荒地和不长树木的秃山,将一百亩折合成为一亩可以耕种的土地。干涸的沼泽,也是一百亩折合成一亩。草木不生的光秃枯地,也是一百亩折合一亩。荆棘丛生人们无法进入的野地荒山,也是一百亩当一亩。沼泽地,人们可以带上镰刀和绳索进去采伐用材的,九亩相当一亩。丘陵地带,其树木可以当生产材料,可以做车轴,而且人们带上刀斧就可以进去采伐的,也是九亩相当一亩。高峻山岭,其树木可以做棺椁,可以做车辕,而且人们带上刀斧就可以进去采伐的,十亩折合成一亩。江河水流,百姓可以下网捕鱼的,五亩折合成一亩。森林,其树木可以做棺椁,可以做车辕,而且刀斧能进入采伐的,也是五亩当一亩。湖泽水泊,可以下网捕鱼的,也是五亩折合成为一亩。这些方法就叫作“地均”:即按照可耕面积的实数对土地进行公平折算。

核心内容解读

        本段内容详细阐述“地均以实数”的思想和方法。文中把荒山野地、沼泽地、丘陵地带、高峻山岭、森林、湖泽水泊等不同地貌的田地,根据其产出物品的类别和数量,与相对可耕种面积做了基础折算。这样,以折合后的田亩数统计,有利于掌握各地的人口与耕地等的数量和结构,有利于国家管理征税、安排徭役等工作的进行。

      尽管这样的划分方式还是比较粗略的,但这种“地均以实数”的思想和方法中所追求的相对公平的土地管理原则,在中国长期的农业社会中不断地有所体现。

《管子》学习的背景知识

《管子》的适度人口思想

          在古代,物质资料生产和人口生产的发展都相对缓慢。在物质资料生产方面,由于生产力总体上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社会上的大多数人口主要从事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只有极少数人口从事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商业经营以及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活动。在这种生产力状况下,无论对家庭还是整个社会而言,年轻健壮的劳动者(尤其是男性劳动者)都具体特殊的重要意义。在人口生产方面,人口总体上增长较为缓慢,而人口数量的增减与社会经济的总体状况以及战争爆发的频度和规模密切相关。

        与物质资料生产和人口生产的总体状况相适应,在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多数思想家主张鼓励人口增殖,以实现对农业土地的充分开垦和利用。不过,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提出了人口和土地要相适应的观点,其中包含了人口适度增长的思想。其中,《管子》 一书中有很多篇章从不同角度论述了人口与农耕土地的适当比例问题。

          第一,《管子》指出,考察一定数量的土地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应该以较为富裕的百姓生活质量为考察标准。《治国》篇指出,使百姓富裕起来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办法,因为百姓富裕就容易治理,而百姓贫困就难于治理(“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禁藏》篇指出,使百姓富裕起来是有诀窍的,而养活百姓是有标准的。该篇确定了养活百姓的人均耕地标准,即大约每人三十亩土地就可以保证全年的生活。

        第二,《管子》指出,农村人口与可耕土地应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八观》篇根据当时的生产条件,提出了农村人口与可耕土地的适当比例:凡是有万户人口的乡村,可用来种粮食的土地,有方五十里就够了;一万户以上的乡村,再经营山林湖泽就可以生活了;一万户以下的乡村,不经营山林湖泽就可以生活了(“凡田野万家之众,可食之地,方五十里,可以为足矣。万家以下,则就山泽可矣;万家以上,则去山泽可矣。” )。

        第三,《管子》提出了国家与农民在劳动成果上的合理分配关系。为了充分利用土地,需要调动老百姓的生产积极性,《乘马》一文主张实行包产到户:按实际产出将各类土地折算成标准的耕地面积(“地均以实数”),然后公平地划分土地,分散耕种(“均地,分力”),国家与农民分取收获,按地征税(“与之分货”) 。

        第四,《管子》提出了农用土地与所供养的城市人口之间的适当比例问题。《八观》篇指出,如果城市广阔而田野狭小,生产的粮食就不足以养活百姓(“夫国城大而田野浅狭者,其野不足以养其民。” )。《乘马》篇则提出了农用土地与所供养的城市人口之间的适当比例,即方圆一百里的中等土地,可以承担一座万户城市、四座千户城市的需要,而方圆八十里的上等土地和方圆一百二十里的下等土地,都可折合成方圆一百里的中等土地(“上地方八十里,万室之国一,千室之都四。中地方百里,万室之国一,千室之都四。下地方百二十里,万室之国一,千室之都四。以上地方八十里,与下地方百二十里,通于中地方百里。” )。

参考资料

《21世纪中国大陆适度人口研究》,高建昆,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11月

《管子(全二册)——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李山 轩新丽 译注,中华书局,2019年4月

相关文章

  • 管子.乘马

    【原文】 立国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

  • 管子.乘马数

    【原文】 桓公问管子曰:“有虞策乘马已行矣,吾欲立策乘马,为之奈何?”管子对曰:“战国修其城池之功,故其国...

  • 管子.巨乘马

    【原文】 桓公问管子曰:“请问乘马。”管子对曰:“国无储在令。”桓公曰:“何谓国无储在令?”管子对曰:“一...

  • 读《春秋大义》笔记1

    今天看熊逸的《春秋大义》,讲《管子》的《侈靡篇》,专谈奢侈对于治国的重要性。以及《臣乘马》和《乘马数》二篇讲国家税...

  • 凡事反求诸己

    2018.5.21《易经》早课第21讲“屯卦·上六”:乘马班如,泣血涟如。 乘马班如,比如很多马一起走,但是打败仗...

  • 「RIA学习力」《第五项修炼》No.4,甄艾

    《第五项修炼》第4天──「RIA学习力授权导师」便签输出第4期 今天的内容来自《第4章 第五项修炼的法则 》,本章...

  • 「RIA学习力」《第五项修炼》No.04,王炳炎

    《第五项修炼》第4天──「RIA学习力授权导师」便签输出第4期 今天的内容来自《第4章 第五项修炼的法则 》,本章...

  • 「RIA学习力」《第五项修炼》No.1 若素

    从今日开始,我们一起阅读《第五项修炼》,输出便签。 「RIA学习力授权导师」便签输出第4期第1天 《第五项修炼》第...

  • 【RIA学习力]主题“深度聆听”NO.9 冬夜读书yhy

    《深度倾听》第9天──「RIA学习力」便签输出第16期 拆页十一 选自《第五项修炼》第11章《团队学习》 P236...

  • 中国古代经济文选:《管子·乘马》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管子》学习第41天《乘马 第五》第8段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zmtw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