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冬至大如年”,认为冬至是一年之中的转换,天地将由此进入下一个循环。冬至日向后数九个九天,天气由冬季极寒转为春深日暖,被称之为数九,而数九的过程也是寒极转暖的过程。
小时候,每到冬天,我们会搬进东偏房一个有炉子的小套间,奶奶会在某个黄昏的饭桌上说:“过两天冬至,要吃饺子了。吃过冬至饭,一天长一线,马上就过年了”。记忆中,那时候的冬至,是真正的寒之至。每天早晨,窗户上会结满晶莹的霜花,用手指在上面戳一下或写几个字,霜花便顺着触摸的痕迹融化,在窗户上流出形状各异的水痕。那时候的屋檐下,满是长短不一的冰凌,小朋友们穿着温暖牌的大红棉袄,热衷于跳起来掰断冰凌,大多数时候是失败的,转而用石头各个击破,冰凌哗啦哗啦落在地上破碎的声音,带给大家一整个上午的欢乐。玩得满身大汗时,不知谁家的家长站在门口喊:“某某回家吃饺子啦”,大家便鸟兽散各自回家去……
图片来自堆糖北方的乡村生活里,吃饺子是冬季盛宴里最好、出现最多的进补餐食。一年四季,靠土地生活的人们,春、夏、秋三季都在繁忙的劳动中度过,唯有冬天,土地在经历春播、夏种、秋收等一番折腾之后,需要喘息的时间,素雪冰封的大地,同时也带给人们喘息的机会。有闲暇时光,才有了餐桌上的挤挤挨挨。那时候,包饺子是老少齐上阵的家庭项目,有人剥葱、剥蒜,有人剁馅儿、调味儿,有人和面、擀皮儿,有人捣乱、捏鸭子,热闹异常。有人说,人生像饺子,岁月是皮,经历是馅儿。所以,那一张张面皮包裹的馅料里,是对自然馈赠的感激,是对自己劳动的褒奖。
如今,城市森林生活的我们,没有玻璃上的霜花,没有屋檐下的冰凌,却依然保留了当初对于节日和食物的执着,四散的我们在工作间隙,依然愿意为了一碗水饺齐聚一堂。包饺子过程的便捷化,让我们的餐桌变得更加丰盛,有人配了秘制蘸料,有人拌了小黄瓜,有人带着珍藏佳酿,有人拿来陈年香茗。有时候想,大多数时候其实也不是为了吃什么,而是为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是这点温情,让我们虽然逐渐活成孤岛,却依然愿意与这个世界保持连结。
图片来自堆糖Tips:我家乡认为冬至吃饺子,整个冬天就不会冻耳朵,这可能与张仲景是河南人有很大关系。这几天和朋友聊吃饺子配酒还是配茶的话题,酒我不懂,关于喝茶,个人认为可以配一壶淡淡的熟普。熟普茶性温和,入口味淡且无杂味,晚上饮用也不会影响睡眠。其实肉类食品配普洱茶都是不错的选择,可解腻消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