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宝玉读书感悟打卡专题
《中国最后的大儒》读书感悟(三)良知

《中国最后的大儒》读书感悟(三)良知

作者: 帕米尔的明月 | 来源:发表于2018-06-12 10:58 被阅读87次

    良知说是阳明心学的基石。

    “永不泯灭”的良知,原本就存于每个人心间。因为人生而有良知,所以良知不泯。良知不泯,知行合一,则人人皆可达圣人境界。

    王阳明在阐释良知之后,又提出“心之本体,即天理也。天理之昭明灵觉,所谓良知也。”这就把良知与天理结合起来了。不管是圣贤,还是常人,良知与天理都是人人具备的。

    坚守本心,守住良知与天理,你也是圣人一枚。

    这是王阳明的伟大之处。良知、天理不是某一个特殊群体所掌控的,它存在于每个普通人心里。“话语权”属于人民。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存善去恶是格物。”四句教,教育学生是要给自己正念正心。这也是王阳明对自己一生哲学思想的总结。

    “知之真切笃实即是行。”辨别善恶之后,要克制恶念。知行合一,善念与善行是一体的。用良知思考,则知行合一。用不是良知的念头去思考,则知行无法合一。因为“良知”相对的是“假知”“未知”,这只能使行动偏离主题,嘴上一套,做出来的是另一套。

    “两面人”必定是知行无法合一的。知,谓之善念。

    第一章最后,作者为大儒设计了定型照:

    孟子——战国乱世中的孤独斗士;

    韩愈——唐代的孤独斗士;

    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浊世之中的孤独斗士;

    王阳明——明朝黑暗统治下唯一的孤独勇士。

    大儒都是孤独的。世人皆睡,我独醒。

    不同的是,只有王阳明,孤独而不避世,勇敢面对,奋力争取。

    “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若无有物欲牵蔽,但循着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但在常人,多为物欲牵蔽,不能循得良知。”如何做到知行合一?这段话道出真谛,良知是一面心灵的明镜,本就存在于内心。若不使明镜蒙尘,就要勤拂拭。要致良知,就要努力修养身心,养出一个高尚的节操、一副洒脱的胸怀,炼就一个真金般的意志,唯有如此才可达到“知行合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最后的大儒》读书感悟(三)良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zqk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