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抚养
李玫瑾
从2003年起,许多人知道我则缘于我从事的一项专业研究,即犯罪心理画像。
人所有的心理表现必有相应的经历和环境。比如,一个人是否会犯罪,往往与他出生后的家庭养育密切相关。
因为决定一个人有没有“人味”,要看他对人间悲欢离合的感悟,以及他带给别人和社会的感受。一个人能让身边的人感到舒服和幸福,能为社会做出贡献,这应该是父母最开心的事。能养育出这样的孩子就是父母最大的功德。
一个人会出现这类行为,一定跟他过去经历的事情有关。
人,其实是“养育+教育”的产品。学校教育之前的家庭养育,尤其是心理抚养的好坏,可以影响乃至决定人的一生。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得到了什么,占有了多少房产或财富,而是经历了多少站点,走了有多远。
人要想考虑问题周全,就要拥有两种思维,一种叫空间思维,一种叫时间思维。
像他这样的人只想到一时,根本不想一世。小聪明是对事的,具有短视性,而大智慧是对人生的。如果想问题时不仅仅停留在眼前的事情上,而是以整个人生来权衡,那么,这种思维方式就非常好。
一个人在做人生的各种选择时,不能只顾眼前的感受,要有“明天”的概念,要想一辈子的事情。
贫穷不是犯罪的理由。这个社会是有规则的,如果每个人都无法无天地行事,终将自食其果。
社会其实是一个责任说不太清的世界。社会即使有责任,也要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
所有社会问题归根到底都是人的问题。无论是道德滑坡、腐败问题,还是多么不可思议的案件,最后都可以归结为人的问题。
春季是精神病容易复发的时期,也是各种心理疾病的高发期。
如果我们对一个小孩天天夸“你真棒”“你真帅”“你真神”,不说别的,这个孩子长大后就会产生一种错觉,出现自我认知障碍,觉得自己真的很了不起。当他独立走向社会面临难题或面对更强的对手时,往往不能接受现实。
当社会不能满足这种人的每一个要求,他因此迁怒于社会时,我们不能认为他就有理。
人们在找原因时,往往把好的行为和成功的行为归因于自己,而把不好的行为和失败的行为归因于外部。社会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归因偏差”。
社会是不具有责任能力的。社会即使有责任,也要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人身上。尤其是犯罪行为,更要明确是行为者的责任,不能简单地指责社会。
别怪孩子这不好那不好,他现在的一切都拜你早年的养育所赐。
人也一样,问题往往不是出在眼前,而是源于过去。人成年早年的养育所赐。
人也一样,问题往往不是出在眼前,而是源于过去。人成年后的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在他早年的经历中找到影子。
当一个人在童年没有经历过比金钱更重要的“爱的抚养”时,内心就不会拥有哪怕一丝的爱。
人的胃口是喂出来的,脾气是带出来的,观念是唠叨出来的,残忍是孤弱无助熬出来的,无耻是百般迁就宠溺出来的。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的很多问题都可从父母身上找到影子。因为他们看到孩子的问题时,从来不会自我反省,不知道孩子的很多表现都是他们行为的反射。
“不教而善”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孩子一直跟父母在一起生活;二是父母的言谈举止表现出来的都是善良、正派,即父母本身就是非常好的人。有的父母非常自律,认真工作,顾及家庭,还爱学习,爱思考,爱在家里讨论问题,孩子耳闻目睹就会潜移默化,不教而善。
孩子出问题,关键在家长。有时真正要解决的问题不在孩子身上,而在家长身上。
真正的心理成熟是什么?就是在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时,人能够不把缘由归结于外部,而是从自身找原因。
抓家庭养育,关键是要抓家长,而不是抓孩子。看到孩子的问题时,家长要先想想自己有什么责任,以往哪些地方做得不太好,想明白了就赶快调整。家长一调整,孩子也就跟着调整了。
亲自陪伴比只给孩子挣钱更有价值
养育孩子这件事,并不是有钱就能解决好的。与其给孩子挣钱,不如亲自陪伴孩子。与其给孩子存钱,不如教孩子如何为人处世。
家长才是最好的矫正专家,家长不能回避孩子的教育问题,这与花钱多少没有关系。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亲情陪伴比金钱重要得多。孩子早年最需要的不是家里有钱,而是一个温馨的家。只要有父母在身边陪着,哪怕家里并不富裕,孩子也会感到幸福。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不在乎家里有钱还是没钱,只希望父母不要离开他。
你做爸爸的不在孩子身边,不要太关注孩子的成绩,那是老师关心的事情。你每次打电话要问他:‘你上学快不快乐?老师喜不喜欢你?你和同学关系怎样,有没有人欺负你?’做爸爸的要关心这些,而不是只问成绩。如果有人欺负他,你要给他出主意,要想办法解决。实在不行的话,你要回去陪伴他。成绩是次要的,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为时光不可倒流,人的成长就像树的生长一样,具有不可逆性,不可推倒重来。孩子的成长是有阶段性的,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任务,你一旦错过某个阶段,再想弥补,就需要成倍地付出。请注意,成倍付出的应该是你欠下的亲情,而不是金钱。
珍惜相处过程是为了读懂孩子。父母在哺乳期能听懂孩子的哭声,是日后理解孩子心理的基础。
任何专家都有一个问题不能替你解决,那就是你的孩子是不是你自己天天在照顾、抚养和陪伴。
养育孩子,并非天天在说教,也并非事事在照顾。陪伴也是一种养育,这需要的是一种过程。亲子关系,是需要用时间培养的。细心照顾,耐心陪伴,慧心观察,这是读懂孩子的前提。
陪伴孩子成长,也是父母自我成长和成熟的过程。
寻找好书有三个简单有效的方法:一是咨询身边那些把孩子养育得非常好的人,包括同事、亲属、邻居等,让他们推荐一些好的育儿书;二是直接去书店,寻找好的出版社出版的育儿书;三是参考网络评分,看某本书的使用范围是否广泛,如果有一本书被翻译成不同国家的版本,那一定是好书。
很多父母事事依赖别人,不懂得把心思用于观察和读懂孩子。
很多人认为,工作或事业比家庭和家人更重要,挣钱比陪伴亲人更有意义,家里的事是私事、小事,一个人太看重儿女情长就没有出息。这些认识让很多家庭看似结构完整,实则功能不全。
家庭最基本的功能是什么?是家人生活在一起,互相照顾,互相温暖,还有育儿和养老,这些都需要花时间相伴。
这些都是成人社会的苦恼,只是大家要明白,这也是一种代价。当我们有条件时,应该本着儿童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优先处理这类难题。
人的问题在早年,早年的问题在家庭,家庭的问题在家长,而家长的问题在婚姻。有子女的婚姻不单单是夫妻两个人的事情了。
孩子的心理问题大多来源于父母的婚姻与情感危机。
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性情好和有责任感最重要。那么,如何考察呢?一定要先看对方的父母关系好不好。如果对方父母恩爱、家庭和睦,你可以闭着眼睛跟他结婚。如果对方父母关系紧张,家庭成员感情冷漠、怨气十足,这种家庭要慎入。
大多数人一生至少要经历三代家庭:父母的家庭、自己的家庭和子女的家庭。所以,要从自己做起,建立一个良性的家庭传承模式。
别以为第二代没养好就没机会了,你怎么不想想把第三代、第四代养好呢?你已经错失一次机会了,不能再失去第二次机会了。养人的知识,什么时候明白就可以用在自己的后代身上,永远不存在太晚的问题。
有句话大家可能听说过:“贵族是三代以上养出来的。”养人是人生的一种修行。你这一代可能是不完美的,但你可以通过好好养育下一代,让下一代比你更好,然后形成滚雪球效应,代代相承得越来越好。
“其实,真正需要教育的是他们身边的大人。”
“你们咨询的对象,重点不是孩子,应该是大人。如果家长不改变,孩子的心理问题就不能解决。”
有的父母生而不养、养而不教或教而不当。让这些不称职的父母去“家长学校”学习,或许应成为一道法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