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被奉为一大精神传承下来,同时被运用到很多方面:如企业,商业,教育等多个领域。王阳明心学在日本、韩国也广为流传。
知行合一实际上就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思想意识决定了人的行为,行为返过来突出思维认识,二者融会贯通,互相渗透自成一体。

01 敢于尝试、不怕吃苦、不怕困难
王阳明小时候就问先生:“何为人生头等大事?” 先生认为当然是像王阳明父亲那样“读书登第耳。”可王阳明却认为人生头等大事是做圣贤。
他这想法遭到父亲王华的强烈不满,他认为儿子的想法有点不着边际,像孔子一样的圣人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可父亲的阻挠并没有打消他做圣人的决心。
仅学习远远满足不了他的念想,于是他又开始学习武艺,王阳明学一门爱一门,专心致志开始钻研起骑射之术及作战指挥。
可这样离做圣人的目标还是很不切实际,他顿感迷茫,于是又专注研究起朱程理学。通过自家院子格竹,体力耗尽,头晕眼花,还是未能通过观察事物得出什么道理的。
王阳明做一股倔劲,加上他不怕吃苦,不怕困难的精神注定他一生的不平凡。
后来在奸臣陷害,被贬贵州农场时,他依然不放弃自己的初心,不断尝试,又不断转移。
最终在最艰苦的贵州农场悟道成功,王阳明心学的初步诞生,从此开始讲道传学,不断地发扬光大。

02 顺境逆境、遵循本心、坦然面对
人生不会一帆风顺,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经历逆境和顺境,一个人能否成就一番大事业,就要看他面对顺境逆境时的态度。
王阳明五岁开蒙,六岁入学,九岁成诗,十岁成文。幼年起便是个光芒四射的人,可他丝毫没有被外在的名声所束缚,还是敢于遵随本心,不被名利所惑,处事波澜不惊,只想成为圣人。
也许是生活太过于顺遂,总要参入一些坎坷,王阳明考上了进士,当了官,一心只想为民办事的王阳明看不惯当时以刘瑾为首的宦官八虎干政的日子,一封奏书给皇帝,让皇帝多听听言官的话,除掉那些奸逆。这样一封信被刘瑾截胡了。
结果是刘瑾利用职权把王阳明关进大牢,打四十大板。王阳明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挺了过来。在大牢里,王阳明非但没有颓废,还是开始钻研《周易》。
后来,刘瑾把王阳明发配到僻远的蛮荒之地贵州龙场,本想在半途劫取王阳明性命的,谁料王阳明利用金蝉脱壳之计,保全了性命。
来到蛮荒之地的贵州龙场,环境特别恶劣,毒虫特多,加之水土不服,同去的官差死了,仆人们也病倒了,没办法,他不得不又担当起照顾仆人们的责任。
王阳明自己种菜种地,向当地老百姓请教,很快就与他们打成一片。后来还办起了学堂,传播他的心学文化,一时名声大噪。请他到各地去讲课。
王阳明经历了坐牢流放,他虽处逆境,但他依然保持乐观,积极向上,才迎来了他逆风翻盘的机会。

03 遇事抗事、专注当下、不忘初心
王阳明年轻的时候爱折腾,可他一旦对什么事发生兴趣,他就会心无旁骛,全情投入,专注当下。还曾闹了一笑话。
王阳明答应父亲为他安排的婚礼,仪式过后,妻子回房了,他陪岳父在外招待客人,看着岳父和客人觥筹交盏,很是愉快。顿时觉得无聊,便去大街上透透气。谁成想这一去,便一宿未归。
原来王阳明走进一道观,遇一道士,相谈甚欢,直到道士问及,他才知自己当天成亲。
可见,王阳明的专注程度,能把洞房花烛夜都忘记的,恐怕再无二人。
王阳明还有一特质就是遇事特能抗事,就拿他平定“宁王之乱”来说。
正德十四年,宁王以朱厚照荒淫无道为由发起兵变。
明武宗正德十四年,恰逢明武帝朱厚照西巡回来,准备下江南周游天下时,借着群臣反对的东风,宁王以朱厚照荒淫无道为由,发起兵变。
王阳明接到诏书时他正赶往福建去的路上,身边只有几个仆人。可他却镇定自若,王阳明不愧是心学大师,他很会攻心术,他写文章造势,让宁王认为他有几十万兵马,然后又从宁王身边人入手,谎称他们是卧底,引发内乱。最后临时组建人马,攻占宁王老巢。轻而易举地平定了宁王叛乱。
王阳明告诉大家,他之所以能赢是因为:“心不动”。只要专注当下,心无旁骛,一心只想着如何打败宁王。不用多久便想出了对付宁王的智策。其实真正取胜的就是那份心境罢了。
人常说,人生有三大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做到其中任何一项都是极伟大的人,而王阳明一人便占了全部。他是继孔子之后又一圣人,也验证了他自己最后的言语: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就是历史上的一大奇迹,当我们感到失望或颓丧的时候,读一读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不管处于何境,都要像王阳明一样,不忘初心,遇事抗事,定能逆风翻盘,把握自己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