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没文化真可怕
从前对这句“没文化真可怕”没有很深的理解,只是知道这是激励我们学习的,指人要好好学习。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直到2017年的秋天,发生的两件事情给小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还记得那一天,小北要做公交车去奶奶家吃饭,一路公交车上正播放着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无聊望见了犹豫
达到理想不太易
即使有信心
斗志却抑止
谁人定我去或留
定我心中的宇宙
只想靠两手向理想挥手
问句天几高心中志比天更高
自信打不死的心态活到老”小北坐在公交车门口的独立座位,突然听见一个稚嫩的声音激动的喊着“妈妈,这是什么喝?妈妈,这是什么歌”?随即转身寻找声音的来源,是一个一二年级模样的小男孩,身后还背着蓝色书包,男孩的旁边一个身着黑色衣服的女人笃定的说“这是《红日》”。一时间小北一脸茫然,这首歌明明是beyond的,叫做《不再犹豫》。她故作淡定稍稍观望周围人的反应,没有一个人去戳破这个答案,或许因为不认识吧,不好去管闲事,列车停了下来,女人拉着男孩的手匆匆下车了。小北终于忍不住偷笑了一下,心里想,没文化真可怕。
吃完饭,从奶奶家回来,小北乘坐反方向的一路公交车,静静地坐在最后一排,刚过了一站,上来了一个年轻小伙,二十出头的模样,干净帅气,手里拿着一个木质画板。坐在了小北旁边的空位上,车刚启动,男生前座的一个阿姨回过头来搭讪,“你好,你这个菜板在哪里买的?多少钱?很不错的样子”。小北在心里早已笑出了声,只见男生很淡定,很礼貌的回答“阿姨,这不是菜板,这个是画板”。阿姨脸上略显尴尬的噢了一声。转过身去了。
在这座小城市里,一个四五十岁的大姨,竟然菜板画板不分,小北从小学画,当然一眼就识得,她不是嘲笑阿姨,她只是一时间觉得诧异,在这个高度文明的时代,城市里竟还能轻易碰见这些叫人哭笑不得的人和事。
教过学生的人一定知道,尤其是语文老师们,学生写的错别字能凑成笑话集锦,小北就曾看见一个初中女孩把“何当共剪西窗烛”写成了“何当共箭西窗竹”,这是想用箭射竹子?还是用竹子做箭?但是学生处在学习阶段,情有可原,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历过。
由此可见,学习是多么重要的事,就算不为了成绩分数,不为了要什么学历文凭,也该为了出门在外,日常工作交朋友的时候,甚至是做公交车的时候不会在自己身上上演这种囧事。而去多学习一点东西,为了自己,也是好的!
②你见到的世界越大,胸怀会越宽广
老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不如亲自实践”。中国古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哪一个大家不是游历四方,增长见识,才创作出不朽的诗作名篇。
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听过《井底之蛙》的故事,讲的是一只生活在井底的青蛙,每天抬头只望见四角的天空,它就以为天空只有这么大,天空是方形的呢。只有跳出来,它能看见天地的宽广,世界真正的模样。如今科技高速发展,交通发达,除了火车,还有飞机和高铁动车,去哪里不再像古时候那么难了,不用再牵着驴和马,背上一月的干粮上路。世界这么大,我们应该去看看!
行走之间是增加阅历,增长见识,经历磨砺,学习成长的过成,小北深深的感受到旅行给人所带来的神奇,在外边工作是最锻炼人的,即使不在外省工作,出去看看总没错,使人感动和欣喜的不仅仅是沿途的风景,还有遇见的有趣的人和事。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举个例子,小北在初到北京的时候,学校组织大家一起乘坐大巴车到宿舍集合,途中会经过天安门,一群东北的孩子看着北京的街道,建筑,还有电视里的画面呈现在眼前,兴奋的举手高呼,可以用兴高采烈来形容了。而几个月后她们不再会这样了,那些长期在北京工作念书,生活的外乡人也不会这样了,一切都变得再平常不过。反而觉得那些一见到什么就兴奋的不行的人的表现略显尴尬,好像没见过世面。在北京人眼里,总是低人一等的,脑海里有一件印象深刻的事,小北一个人去远房亲戚家看望,姑奶家在怀柔火车站附近,路途不熟,又想着先打个招呼再去吧,拨通了电话,一个中年男子接的,在电话的这头,小北清楚的听到那男子说“来旅游的”。她当时很生气,她明明不是去旅游的。这就是北京人的骄傲,哪怕不生活在北京城中心地区,也会有与生俱来的傲气。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走过的路越多,见过的世面越多,知道了世界有多大?知道了什么才是最好的,当你回到你所生长过的故乡小城,会不自觉的形成鲜明对比,你也会把外边的待人处事之道,思维方式,思维习惯带回来,便不会再因为一点小事就与人斤斤计较,会用更智慧文明的方式处理问题。心胸也自然更宽广。
你认为的大事,在别人眼里可能是件小事。每每想到这里,一切的困难都不会再冲动行事了,能够不急不躁的去思考,这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成长与蜕变。
常常学习,常常思考,有余力就出去走走,并且力所能及去助人,无论当下是顺境逆境,相信你都可以从容不迫。
不求高官厚禄,不求追名逐利,愿你历经风雨,归来仍是少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