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君王发兵去,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注释】
[1]袍:长袍。[2]王:此处指周王。[3]同仇:共同对抗敌人。[4]泽:内衣。[5]偕:一起。[6]裳:下衣,此指战裙。[7]甲兵:铠甲与兵器。
【赏析】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是全诗开篇第一句,以这个问句作为开头别具一格,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怎么会没有衣裳?谁说我们没有衣裳?和你穿着同样的战袍,意气焕发、精神抖擞。君王要起兵打战,我们义不容辞,君王有命,我们赴汤蹈火在所不惜。修好戈和矛,检查好各种武器,我们一起上阵同仇敌忾打它个落花流水。
这种设问式的章法更加突出回答的内容,好像反问,又好像极力在证明什么,生怕打仗会遗漏了他们这群高手,秦地人民好战尚武的性格在这一章显露无疑。那种大山般深沉、大海般广阔的气势,让人读完热血沸腾。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谁说我们没有衣裳,我们连汗衫都跟你们穿的一致,莫要从衣服上判别什么,我们都有一颗抗击西戎的心。君王要起兵打仗,我们义不容辞,君王有命,我们赴汤蹈火在所不惜。修好铠甲和兵器,检查好各种武器,我们和你共同做准备,共同一起上前线,同结一心、同仇敌忾打它个落花流水。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谁说我们没有衣裳,我们穿着一样的战裙,莫要从衣服上判别什么,我们都是一起的,都有一颗抗击西戎的心。君王要起兵打仗,我们义不容辞,君王有命,我们赴汤蹈火在所不惜。修好铠甲和兵器,检查好各种武器,我们和你共同做准备,共同一起上前线,同结一心、同仇敌忾打它个落花流水。
《毛诗序》评此诗为:“《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读过这首诗的人都可以感觉出《毛诗序》此评显得偏颇。整首诗从头到尾都洋溢着一种高亢的激情,只有赞美,没有讽刺。《毛诗序》此评驱散了诗歌本有的艺术魅力。朱熹在《诗集传》中也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在这首诗上朱熹眼光独到,一语中的,他看出了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万丈,秦地人民好战尚武的精神势不可挡。
这首诗是整齐的四言句式,从第一章中“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可以看出这是秦地人民为了作战的心理活动,他们现在挺身而出,不管环境有多艰难都视死如归、同仇敌忾。第二章就可以看出情感有所变化,“修我矛戟。与子偕作”,这一章秦兵似乎跃跃欲试,修好各种武器,全面做好迎战的准备,只等君王一声令下。到了第三章感情激烈如泉涌,“修我甲兵。与子偕行”,修好武器大家团结一心上前线,如果说第二章是待发的箭,那这一章他们便像离弦的箭一般冲向前去,所向披靡。整首诗无不渗透着那种慷慨激昂的英雄气概,大家有着一颗同仇敌忾的心,他们同穿一个战袍,同穿一件外衣,甚至是同穿一件汗衫,战士们连战衣都备不齐,但是大家团结互助,什么都不计较。就凭着这种执着劲,还有什么东西是不可摧毁?相信每一位读者都会被诗中这种斗志昂扬、众志成城的精神所感动。在那样一个年代,那样艰苦的环境下,战士拥有的就是心之所向,这股热情令人心驰神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