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病百讲》学习目的
写作都是和文字相处,了解语病是为了给写作打基础。这是写作的必学知识。只有不写出没有毛病的句子,才能组成完美的段落,形成优质的文章。
作者:李明洁,语言学博士,教授,社会语言学和文化人类学博士生导师,偏重文化认知和社会记忆领域。曾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纽约哥伦比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进行访问研究。
表述重复
病例1:由于这次交通事故:准海路宛平路地段的交通为此封闭了近三个小时。
病例2:我们必须拿出自己的正版计算机游戏软件,否则,不出新软件,就难以抵制不健康的盗版软件。
修改后
病例1:由于这次交通事故:准海路宛平路地段的交通封闭了近三个小时。
病例2:我们必须拿出自己的正版计算机游戏软件,否则,就难以抵制不健康的盗版软件。
分析
上面的两个病例看是看得明白的,就是有些话说得有点儿啰唆。如果句子表述的意义是明确的,再说一次就没有太大的必要。
例如,例1中的“为此”就是“由于这次交通事故”。例2中的“否则”即“如果不这样”,和后面的“不出新软件”的意思一致。同样的意思被说了两遍,句义就不简洁明快了。我们把这样的语病叫作“表述重复”,其本质是“信息冗余”。
拓展故意重复的修辞格“反复”
“表述重复”和“词义互含”都属于“信息冗余”一类的语病,都有繁复啰唆的缺点。但是,有一种修辞格却故意重复一些词句,这个修辞格就是“反复”。
“反复”是故意使用同一个词语或者句子等语言单位两次以上以强调、突出相关内容,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染力。例如:
1.喝、喝、喝!你就知道喝!哪一天非淹死在酒缸里不可!
2.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第一句对词语“喝”的连续反复,表达出对“喝酒”的厌厌恶,也再现了说话者的愤怒情态。第二句反复说某某东西来了,强调了某种自然现象的气势。
运用反复,要从表达的需要出发,不能为反复而反复,造成重复啰唆,有碍文意的表达。只有在确实需要强调某个意思或突出某种情感时,才能使用“反复”修辞格。
行文苟简
病例1:教授委员会经过一天的讨论,最终同意根据去年决定今年。
病例2:文化部近日发文指出,要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的文化核心、社区中心的民情前哨和新闻传媒的舆论监督作用。
修改后
病例1:教授委员会经过一天的讨论,最终同意根据去年的情况决定今年的招生计划。/教授委员会经过一天的讨论,最终同意根据去年的情况决定今年的培养方案。
病例2:文化部近日发文指出,要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的文化核心作用、社区中心的民情前哨作用和新闻传媒的舆论监督作用。
分析
行文如果繁琐啰唆,会浪费听话人很多时间;而行文如果过于简单,也会引起理解的困难,从而造成“行文苟简”类的病句。
例1中“根据去年决定今年”,根据的是什么?决定的是什么?上下文没有提供任何理解的线索,这样的行文简单是简单,可是无法让人理解。所以,要加上决定的具体内容,如“招生计划、培养方案”等等。
例2从语法上讲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大专院校的文化核心作用”“社区中心的民情前哨作用”和“新闻传蝶的爽论监督作用”这三个偏正短语中都有一样的中心语“作用所以就简省了前面两个,合用最后个中心语。可是,由时这三个短语的修饰语都很长,人的记忆力和保持持缕注意间都有限,说到后面,前面的被省去的中心语都差不多要被忘记了。所以,从减轻理解难度的角度看,不如三个中心语都保留。
“行文葡简”类的语病,并不是省略了不该省略的语法成分,它在语法上一般是没有问题的。它的问题是信息过简,不足以满足理解的需要。
拓展对话中的省略
“行文苟简”是指书面语中信息过简的情况。在口语中由于有对话的语境,很多信息是可以被合法省略而不影响理解的。而且,多数情况下,人们习惯于省略,而不必说出完整的句子。例如:
甲:今年的招生计划,教授委员会怎么说?
乙:根据去年决定今年的。
可见,书面语与口语不同,交待信息时要注意信息量足够,不可过简。
信息缺失
病例1:日前开演的这出话剧,与大爆荧屏的同名电视剧在内容上毫不相干,不过依然通过幽默的对白、炫目的舞美赢得掌声,只要不以常规话剧的标准来衡量这出令人棒腹的表演。
病例2:肉食动物的视野大概为270度,人类相比它们,可以看到210度。
修改后
病例1:日前开演的这出话剧,与大爆荧屏的同名电视剧在内容上毫不相干,不过依然通过幽默的对白、炫目的舞美赢得掌声,只要不以常规话剧的标准来衡量这出令人棒腹的表演,它就可以算是成功了。
病例2:肉食动物的视野大概为270度,人类的视野比它们小,只可以看到210度。
分析
例1选自报纸上对一出新潮话剧的报道,这是那则报道的导语。令人着急的是,导语读完了,记者的态度仍不甚了了。“只要不以常规话剧的标准来衡量这台令人捧腹的表演”,那就怎么样呢?这句话只提出了一个评价的出发点和基本条件,评价的结果又如何呢?是好还是不好?没有答案。所以,必须加上一句话,对这出话剧做出点评。
这样没有说完的半句话,听了真是急死人。让人着参的原因,就是本该交代的信息没有说出来,信息的不足造成了理解的断裂,让人苦等下一句而不得。
例2缺失的信息较为隐燕,但也是话没有说完,既然拿”人类和”食肉动物”“相比”,就要交待相比的结果。要不然,“相比”的表述就没有必要,“相比它们”这句话反而变成多余的了。
拓展会话中的数量准则
会说活动中,人们要遵循一套合作的原则才能使信息传递最为合理,而且效率最高。在这一套原则中,有一条叫“数量准则”:话语所含信息量与本次所需信息量应该一致。也就是说,在一次话语交际中,说话人应根据语境要求向听话人提供适量信息,既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
如果信息太少,导致本次交谈所需的一些必要信息缺漏,说话人就不能把自己的意图完全地传递给听话人,这次交际实质上就未成功。如果信息太多,传递的必然是与本次交际无关的多余信息或者是已经传递过的冗余信息,结果必然浪了交际双方的时间和精力,这样的交际也是不成功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