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虽然不再是七天,但一向不爱窝在家中的我还是想到外面走走。自己所居住城市的景点基本都去过了,即便还有没有去过的,也想着反正近在咫尺随时可以前往。突然记起了中央台每天早上新闻频道播放的广告,于是就近去了常州的春秋淹城遗址。
虽然不属于谋定而后动,但也还是临时上网确认的行走路线。从G42高速公路常州出口下,沿着通江中路一直向南开到龙城大道(外环高架)右拐向西,到长江中路口左拐继续向南,直行大约12公里(后半程路名为淹城路),沿途有路标提示,在路的东侧有醒目的提示:“淹城景区西入口”。
淹城:西周到春秋时期保存下来的最古老的古城,迄今已有近3000年的历史。淹城被里外三道河流围环,从里向外,子城、子城河、内城、内城河、外城、外城河,三城三河相套。这种建筑形制,在我国的古城遗址中是绝无仅有的,大部分古城池都一城一河,少数是两城一河或两城两河,据说也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城三河形制的古城,现为全国重要文物保护单位。
春秋淹城遗址纵览图门票只需要20元(70周岁以上老人免费),入口进去就是一座桥,入口似乎就是一个桥头堡。刚过桥就发现桥堍南侧竖了一块碑:“外城墙”。我这时才反应过来,刚才跨过的竟然就是外城河了。河水清澈,河面挺宽阔,有三十米光景吧,两岸树木葱郁。
进入外城之后,沿着右侧的道路前进,路的右侧高高的土墩紧贴外城河延伸开去,显而易见一定是2500多年前的先人开挖外城河堆积而成。据史书记载,淹城古城墙最高达20米,墙基宽25-30米,全部由泥土夯筑而成。如今已然只有三五米高了,上面树木成林,路的一侧更多的是槐树,白色的花儿缀满枝头,清香的气息沁人心脾。
外城墙上树木成行 外城墙上的参天槐树从下面望去,绿叶白花映衬着蔚蓝的天空,宛如画里一般。路的左侧是一片片的绿地或(果)树林,靠近入口处的绿地上正在搭建一座舞台,据说某某歌星即将在此举办演唱会。巨大的电子显示屏已可以工作,正在动情播放着什么,和周围的娴静雅致相较,似乎显得有些不相适宜。现代文明对古代文明的侵蚀不仅仅在于外表,更在于我们的内心。
正在施工的某某歌星演唱会场地因为外城墙有2500米之长,所以我们前进了不到一半的行程即左拐来到了内城河的外侧。依据竖立在丁字路口指示牌介绍,右侧有一处叫做“岳飞点将台”的景点。兴匆匆地赶过去,出现在眼前的一片区域没有任何异样,至多不过是一个稍微隆起的一个土堆而已。如果不看介绍,有谁能知这里竟然是公元1130年岳飞驰援常州之际,驻军淹城的点将台呢。心中对考古学家的敬佩和景仰比滔滔江水还更滔滔了。
“岳飞点将台”从点将台回头,沿着内城河顺时针前行。内城河两岸一片翠绿,抛弃了日常尘世纷扰的游客们,或漫步河堤或闲坐花絮。河面上偶有古装游船或竹筏通过,身后划过V形涟漪,轻缓地荡漾开去,好似生怕破坏了眼前的宁静似的。
内城河荡舟 内城河荡舟从外城进入内城只有一条通道。通道的外城一侧不远处有一尊神龟雕像。据说奄君是周成王时与商代后人勾结发动叛乱的奄国君王,当时奄国位山东曲阜之东,叛乱被周成王所灭后, 奄君带领残部南逃,相传途中为汉水所困,神龟背负他到近今天的淹城所在地,力竭而死,化作淹地。因此从空中俯瞰,淹城的形制和布局于乌龟极为相似,同时也有人说,淹本作奄,就是大龟的意思。因为古代三点水的"淹"字与没有三点水的"奄"字通用,一直流传至今,遂有"淹城"之名,似乎有些道理。
令我吃惊的是,进入内城沿右侧小道行走,突然看到了一口“关雎井”。从一旁的介绍可知,淹君女儿百灵公主曾在该井打水邂逅邻邦留国王子并海誓山盟,所以该井成了一眼爱情之井。但我却不知道这口井为何叫做“关雎”了,毕竟《诗经》的诗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似乎距离我们的现实太遥远了。不过这也无关紧要,世间万物本无情,但有万物之灵人类附会,无一不成了人类情感的寄托之物,君不见:云南玉龙雪山舍身崖、海南三亚天涯海角、杭州西湖断桥、陕西临潼华清池,不都是富含了绝美爱情的丰韵内涵吗?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很多的旷世爱情都是以悲剧为最后终结,百灵公主也不例外。与她誓言终身厮守的王子不过是一个爱情骗子,获取了淹君信任被招为驸马之后以百灵公主名义盗取了淹国护国之宝。淹君不分青红皂白将公主斩为三段,分葬三处:头墩、肚墩和脚墩。也有说百灵公主为留国王子所杀害,淹君为防止后人盗墓,所以分葬三处。这些墓葬现位于神龟雕像的正前方,清晰可见,据说已被现代科考所证实。
关雎井 不记得这是哪个“墩”了
随后我们折入“春秋烟水”,鹅卵石的路面蜿蜒曲折,两侧花草相杂,散发着阵阵清香。几间茅屋点缀,屋前内城河环绕,河面午后的暖阳下波光粼粼。屋后一片池塘,其间丛生芦苇、蒲、慈姑和其他一些叫不出名字的水生植物,水烟弥漫,一行石头弯弯伸向池塘,行走其间,彷佛世外桃源。相传孙武每日必到此地,汲取天地之气,修身养性,由此领悟了无上兵法。不知道今日一沾先贤灵气的我日后能否也成就一番无上伟业?权当痴人说梦。
所谓茅屋 屋后池塘径直穿过池塘后来到子城河边,子城河水已近干涸,靠近岸边的芦苇有的已经枯萎。子城相比于外城河内城是最小的,城墙只有500米长,曾经20多米的高度现在也只有3到5米了,出入子城的豁口虽然有些陡峭,但依旧可以看到一些孩子在奋力地上上下下。入口右侧圈起了一口春秋时代的古井,据说是几年前不小心被挖出来的。深达7米,在井底发现高约1米的方形框架,四角都是木桩,四边是竹子编成的竹排,起防塌陷和过滤作用,所以叫“竹木井”。城的中央地带是一片空地,但不难想象,作为淹君临朝理政所在地,当年的淹君殿一定是最为雄伟壮观的,可惜如今已荡然无存。
“子城城门” 行走在子城墙上俯瞰子城 远处的亭子下面就是“竹木井”,右侧豁口即“子城城门”返回的路上,不由得记起了张养浩的《潼关怀古》: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2011-05-0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