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活在他人的期待下吗
——《无声告白》读后感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这句话可能并不是《无声告白》想要表达的唯一主题,但对很多读者而言或许是最有感触的一点。
你想活在他人的期待下吗?可能所有人都会说不,怎么可能,我就这一辈子,我当然要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但书里的莉迪亚活在她父母的期待下,于是便有了这个故事。
不是所有的人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历经一生,终于能、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样。就算不考虑主观因素,仅仅是客观因素,就阻止了很多人在人生道路上对真正自我的寻找。人生的追求和他人的期待是否相矛盾,我们是否不该活在他人的期待下,这是这本书带给我最深的思考。
“他人的期待”,这里的“他人”包括很多人,父母,朋友,一切与你有牵绊的人。
书中的父母——詹姆斯和玛丽琳。詹姆斯,一个从小在美国长大的华裔男性,因为从小受到白人的歧视,没有正常的社交,所以在成为父亲之后,将他曾经缺失的东西寄希望于他的孩子。“答应我,你会和每个人好好相处,朋友永远都不嫌多”——詹姆斯一直这样告诉他的大女儿莉迪亚(那个可怜的因为想要永远按照父母的期待生活而迷失自我最终选择自杀的可怜的女孩儿)。对于内斯因为怀疑杰克欺负了莉迪亚而敌视他的行为,詹姆斯总是告诉内斯要和杰克好好相处。詹姆斯一直希望从女儿和儿子的身上能够弥补他在成长过程中,甚至是成年后一直缺失的东西。
玛丽琳,一个优秀而不受约束的白人女子。年轻时可以不顾世俗的眼光选择和黄种人的詹姆斯结婚,并因此放弃自己的梦想,却在当了母亲之后把自己未曾实现的梦想寄托在女儿莉迪亚的身上。“‘做别人都在做的事。你一直都这么告诉莉迪亚。交朋友,适应环境。但是,我不希望她和别人一样。’玛丽琳的眼角精光闪烁,‘我希望她出类拔萃。’”。这句描写,直白地表示了玛丽琳对莉迪亚的期望。而这期望很大一部分的源自玛丽琳自身未完成的梦想。
而莉迪亚呢,她为了成为父母眼中那个听话的女儿,做不喜欢也不会做的物理化学题,明明没有朋友还要在詹姆斯的面前假装和朋友打电话聊得火热。只是因为玛丽琳希望她成为优秀的化学博士,只是因为詹姆斯希望她能有很棒的交际能力。父母深信,莉迪亚一定能实现他们未完成的梦想。实现梦想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啊,可惜是他们的梦想,而不是她自己的梦想。
莉迪亚真可怜,而她所遭受的一切,并不是独一无二的,而是会在很多人身上发生的。
自己的追求和别人的期待是不是矛盾的?我认为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别人并不是陌生人,也不是不熟的人,而是与自己真真正正有着牵绊的人。什么是牵绊,牵绊就是有解不开的纽带。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牵绊,是血缘,是生养之恩。朋友之间的牵绊,是友情,是一起经历过的风风雨雨。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句话是中国的成语,是身为父母的人所期望的,以及身为子女的人所被期望的。在中国,可能所有的父母都对子女怀有深切的希望。虽然书里讲的并不是发生在中国的事情,但在作者是华裔美籍人和书中的父亲詹姆斯也是华人的背景下,这个故事也在某个层面上折射了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的某种现象。或许全世界的父母都对子女有期待,无论种族和国籍。中国的学生对这种情况最有体会。到了入学的年龄,爸爸妈妈肯定都说过,“你要在学校好好学习,不要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爸爸妈妈那个时候没有条件好好读书,这辈子都遗憾”。到了高中,“你要全心全意学习,考上重点大学,爸爸妈妈那个时候没能考上大学不然现在也不会这么辛苦”。高考结束填志愿,“你报这个学校这个专业以后才能有个好工作,有个好工作才能过更好的日子”。类似的话,我们应该都很熟悉。还有人因为爸爸或妈妈小时候没有条件上兴趣班,以至于作为替身,从小到大上不完的课外班,学了书法学画画,学了画画学钢琴。有没有问过你喜不喜欢,还是说只为了弥补他们曾经的缺憾?这样的环境下,有多少人知道自己真的想要什么,迷茫是因为什么?因为从来没有跳出过他人的期待。
电影《谁的青春不迷茫》里的林天娇明明喜欢天文学,却因为妈妈给她定的清华金融学的目标而不敢说出自己真实的梦想。那是电影,却也是我们很多人的真实写照。不愿意违背父母意愿的人,是孝顺还是懦弱呢?我想没有人能够说出唯一正确的答案。
因为想要做父母眼中听话,旁人眼中孝顺的孩子,我们按照父母期待的那样生活。就像莉迪亚那样,明明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还要硬撑着,最后换来那么悲哀的结局。生活不是小说,并不是活在父母的期待下就会有悲伤的结局。但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我们所不能了解的距离之外,会不会确实有像莉迪亚一样结局的人呢?
父母对子女的期待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初衷都是一样的——希望子女能生活的更好。也许只是因为这个最简单的初衷,才会给了我们那么多的期待。有人觉得期待是压力,甚至是阻力,在阻挡自己追求真正想要的东西;有人认为期待是动力,因为有了父母的期待所以才能更加坚定地走在人生道路上。是不是父母的期待都是希望我们成为他们希望我们成为的那种人呢?我想并不全是。如上所说,所有父母的初衷都是希望子女能生活地更好。父母也是从为人子女过来的,他们可能也曾活在他们父母的期待下,可能也曾因为不想活在父母的期待下而反抗过。但当父母成为了父母以后,他们可能并不记得自己是怎样从为人子女过来的,也可能会忘了自己曾经的反抗和顺从,而是单纯地希望子女过得更好。当我们不听话的时候,父母可能说的最多的一句就是“你要听我的,我这是为了你好”。我们不能怀疑父母说这句话的真心实意,但我们也不该因为珍惜父母的爱就一切顺从父母。
或许父母因为曾经自己的某个选择而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所以当你面临同样选择的时候,他们希望你按照他们的期待选择;或许父母因为曾经自己的某个决定而过的不那么顺遂,所以当你面临同样抉择的时候,他们希望你不要走同样的路。那你该怎样做?有的人从小到大习惯了顺从,所以说“好,我听你们的”。因为别人的期待而选择,那样在经历失败的时候,就有了借口——当初是你们让我这样做的,现在失败了为什么要怪我?这样的人,不敢对自己负责,所以愿意活在别人的期待下。有的人愿意冒险,想要活出自己独特的人生,所以说“不,我要走自己想走的路,”那样在失败的时候,只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断地总结原因有利于下一次的胜利。也许这种人才更容易获得成功。
以爱为名的期待是不是“绑架”?有的人认为是,所以要反抗;有的人认为不是,所以乐在其中。不是所有人都愿意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找到真正的自我。“我们终此一生,都是在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我。”,这句话确实让人感动,却不能让看到这句话的所有人都能立刻行动去寻找真正的自我。人生的追求和他人的期待是不是矛盾?当追求和期待一致的时候,并无矛盾可言。但不一致的时候,从别的角度来看,也不能称之为矛盾。因为矛盾这个词语本来就该用辩证地思维来看待。该不该活在他人的期待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并没有关于人生的正确选择,我们只能靠努力让当初的选择显得正确。
你想活在他人的期待下吗?那你先想想你愿意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