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认为校园暴力盛行的几个原因:
1权力社会的必然结果。整个社会每个人都生活在权力的倾轧中,所以当面对相对的弱者之时对情不自禁压迫或虐待。中学生采用的办法是直接的肢体暴力,我们身边又何尝不是有人遇到弱者就施加言语暴力呢?这一条不仅解释了校园暴力,医患之间的暴力又何尝不是有这方面的原因呢?
2 社会风气的浮躁。大部分媒体都在强调强者在社会中的作用,久而久之仿佛就强化了弱者的生存价值低这一观念。因此小人物们就会出现低自尊(low self-esteem)的现象。低自尊的人一方面不相信自我价值,一方面又很敏感,不容侵犯。凡是与自己价值观不同的人都视为异类,异类中的强者只能置之不理,弱者就不可饶恕。
3 家长、学校和大环境没有让学生有事可做。对于全国大部分学生来说,除了学习还能做什么呢?打工?犯法!出去玩?花钱!学习很重要,可是是人人都擅长吗?都能获得成长的快乐吗?孩子就像洪水,堵塞是没有用的,只有疏引才是正道。也就是少管教,多指引做正事分散他们狂躁的精力。就父母而言,经济条件允许可以多带他们出去见识世界,或者学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做自己感兴趣又合法的事;经济条件不允许的,就需要心理上对孩子重视,把他们当做成年人来交流、对待。举例来说,中国传统家长制对待子女的态度无非两种:我指使你干什么你就得干什么,我爱护你不舍得让你做什么。第一种子女不是作为家庭的平等个体来对待,第二种子女心中会没有存在感,只能寻求其他方面的存在感。
因此,家长层面首先要尊重子女,给他们表达自我的机会和空间,不要时时都是说一不二的领导。第二承认孩子作为家庭、社会一份子的重要作用,家庭的任何决策孩子还有权利发表意见,家庭的事务孩子也有义务去帮助,从一两岁自己扔纸尿裤开始就是为家庭的事务做贡献。义务这一点值得区别的就是,比如洗碗这件事,很多家长会以条件交换为诱惑,比如付钱、买东西,还有很多家长会以强迫的态度,认为我累了就得你来给我干,但是实际上,更好的态度是从一开始就说清楚,这个家有几个人在这里生活就有几个人来分担生活的全部,可以根据能力来非平均分配,或者根据临时情况来调整。
学校层面,除了学习成绩这单一维度,评价应该更多元,比如责任感、情商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开发心理建设课程,多带学生参加社会活动。
对于整个大环境,最好能够开放更多的青少年力所能及的社会性工作,比如一些公益性组织的活动等,哪怕是社区帮工活动,正确发挥青少年心里的正能量和作用。另外个人认为学业之余的打工在保护身心健康的基础上是有益的,当然在立法层面考虑当前的国情就保护来说还不是非常完善,因此还需要一段时间的酝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