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徐州一年之中最热的时节,此时此刻外面炎炎烈日照射这大地,同学们应该是在家里吹空调,享受翘首遥望已久的暑假,但是我们二十多个志愿者将奔赴遥远的睢宁乡村去探望空巢老,为他们送去和太阳给予的所不同的暖意。
我们带着米面粮油来到了邱集镇的一个村庄,被当地领导带进了一个简陋的黑瓦房,里面就住着一位老奶奶,一直是一个人住,老人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大儿子家境一般;二儿子虽然娶了媳妇但是因病早逝,留下媳妇和两个儿子相依为命;小儿子因家中有两个个孩子经济紧张,老人的女儿的家境也是普通,四个人有的因为家里住不下,有的因为常年在外地工作,女儿因为在婆家相夫教子,总之,四个人都没有和老人在一起。唯一能聚得最齐的日子,就是屈指可数的春节。
老人的习惯,大概就是坐在门口的石凳上眺望。老人的腿脚不便,膝关节动辄便痛,每到天气寒冷之时,更是痛得不能行走。老人的听力不是很好,即使带了助听器,和她讲话也要近凑到她的耳边喊出来,才能让她慢慢悠悠地回答你。
我们没有见到老人孙儿一辈的孩子,差不多和我们同龄。老人说孩子们上小学中学的时候,每年的端午,清明,五一,十一,春节,孩子们都会聚在老人家,十来口子把小小的瓦房子挤得好热闹,那时候,老伴儿还在,后来渐渐地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习惯慢慢的没有了,大概是孩子们去外地上学,就像大鸟哺育一窝小鸟,羽翼丰满后扑扇着翅膀飞走了一样。老人每天自己一个人孤零零地生活在这,一定很盼望春节吧。
我拿出手机,帮老人和儿子通电话,老人家里没有电话,电话号码也是儿子写在仅有的房屋里的墙上的,我走进老人的房屋去寻找号码,打开门之后,屋子里没开灯,墙上贴着的也是十年前的报纸,上面有很醒目的号码数字,我用手机拨通拿给了老人,老人像是怕花费我的话费简单地问了问儿子的情况就挂住了电话。
然后老人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走出大门,我跟在她后面,沿着靠墙的小路绕到了瓦房子的后面,一片绿油油的菜地让我眼前一亮,里面有葱,辣椒,茄子,豆角,南瓜之类的,地儿不大,但是菜类齐全。我怕把老人的菜踩坏就没进去,就站在菜地口静静地望着她。她慢悠悠颤抖着蹲下从土里连根拔起几棵嫩葱,这个头发花白了的老人,穿着旧旧的短袖,花色有点肥的长裤,再套上一件粗布围裙,她慢悠悠颤抖着蹲下从土里连根拔起几棵嫩葱,然后进入菜丛深处面朝黄土背朝天寻找着新鲜的菜。过了好久,我有点担心,待我下定决心去菜丛里找她时,她一拐一拐地向我走来,手里一把豆角、韭菜和三只青辣椒,右胳膊还夹着两只茄子。我扶着她慢慢走回屋子,把菜放下,然后她把血管凸起的手伸进围裙前面的口袋,我看见她骨瘦如柴的手掌,握着两只粘着泥土的鸭蛋,那一瞬间,我的眼眶红了。
老人的牙齿已经掉光了,但是她的笑容很慈祥,她用一口不太正宗的徐州话告诉我:“屋后面的菜都是不打药的,有虫,我放鸭子进去,让鸭子逮虫吃,都是绿色食品。”我赶忙擦擦眼泪说:“您真厉害,我可以带回家一点菜吗?”然后我安静地坐在门前的石凳上,听她讲以前她老伴儿是怎么帮她去后面摘菜的,然后帮着这个孤单的老人择菜。
然后老人去做饭,厨房很简陋,里面有一个烧柴火的炉灶,旁边堆积着老人收集的树叶、树枝、木头,小角落里还有一个插线板,可以用电水壶烧水喝,电水壶是大儿子去年春节时从工地上带回来的。
当时的我,坐在大门前的石凳上,抹着眼泪,若有所思,只想按下手机的回拨键告诉老人的孩子们能多多回来看望这个80岁的老人,老人应该能更长寿吧。
三下乡实践活动的感动瞬间给予了我们很大的鼓舞,希望我们徐州医科大学青年能够怀着激情继续前进,投入到更多关爱老人的活动中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