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佛家七宝中的赤珠(真珠)——南红玛瑙,其质地细腻,是我国独有的品种,产量稀少,古人用之入药,养心养血。那么,对于它的历史由来大家了解多少呢?
古金沙国,是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的古蜀王国。某一日,某位古金沙国的能工巧匠沿用了三星堆先民使用贝币的传统,制造出了当前存世最早的一件南红作品——南红贝币,这枚贝币被保存在古金沙博物馆中。当时,除了作为货币工具,大多红色系玛瑙仍属于统治阶层的专属,象征着崇高的权势地位。
时间流转到距今2500年,伴随着古金沙国神秘的销声匿迹,同样神秘的古滇国慢慢的兴起,他们有了和南红产地更加接近的优势,包含了为数众多的南红玛瑙使用似乎贯穿了古滇国500年历史,在第三代滇王国最高统治者庄蹻之孙眼中,南红成了平淡的生活中最艳丽的色彩,他要求工匠们雕刻了甲虫与牛头,并将这些心爱的玩物带进了石寨山墓中。
自此以后,南红玛瑙在古滇国的历史中就很常见了,南红被制成了各式各样的长素管,有的甚至是以来自古印度河谷的蚀花技术,可以想象这些美丽的南红戴在颈脖上的鲜艳。博物馆介绍说这是“珠被”是与中原的“玉柙”(玉衣)并列排列的珍宝。
古滇国灭亡之后,南红玛瑙这种材质仍然在云南保留了下来,但是我们通常认为在公元1世纪到公元10世纪这900年中云南以外的地区几乎没有发现,仅仅在草原丝绸之路的零散遗迹中有所发现,这些南红的主子通常缺乏有序的地层资料借以参考断代。
我们迄今所知古滇国之后最早的南红珠就是扁圆南红多棱珠(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南瓜)。南瓜珠和它的名字一样,就是在一颗圆形的珠子上平均的刻下一条条线条,最后就会形成南瓜一样的珠子。古代制作工艺简单,很多正圆形的珠子都只有宫廷中的工匠才能做的很精致正规,而这种南红南瓜珠就没有这么精细的制作要求,喜爱南红玛瑙的人也可以自己制作南红玛瑙南瓜珠,通过自己的双手和简单的工具,亲自一刀一刻制作,这样的过程也是一种乐趣。
南瓜因为年份和工艺的原因,一直都是南红中最为昂贵的。一般我们认为矮桩的南瓜的年份相对要早一些,能够达到宋元。中桩的南瓜一般认为是元明时期的产物,其中出现尺寸超大(直径30公分以上)的都基本认为属于这一时期。高桩的南瓜一般被认为是清朝或者稍早一些的。
我们通常把南瓜断代为宋辽时代,但是至今还没有找到任何考古资料为这种论点找到支撑。据揣测,这种断代方法是源于南瓜这一特殊形制,在大陆乃至港台的诸多权威出版物中,都根据宋代出土的诸多南瓜琉璃珠为这一形制进行断代。而实际上,这种南瓜形制最早见于古埃及,在我国的历史也起码可以追溯到战国,并且这种形制在明清的琉璃珠中也不少见。时间跨度长达2000余年。根据这点进行断代明显不具有科学性。
南红之中的结构是点墨式的,即三价铁在肉眼上呈现的是非常细小的红点。红色色度较高的南红是因为红点的密度高,肉眼就不太好分辨,而色度较低的南红就会很容易看出很清楚小红点的分布,这一点看起来虽然无足轻重,但其实是非常重要的。这是鉴别是否南红材质的最重要的标准。在现有的用以伪造南红的料子中,还没有看到能够达到这个标准的。
说到南红的产地,总要提起云南的保山,这个地点在今天仍然供应着新南红制品九成以上的原料。其实徐霞客对于云南产南红就有记载,《徐霞客游记》中说云南有个玛瑙山,玛瑙山“上多危崖,藤树倒罨,凿崖迸石,则玛瑙嵌其中焉。其色月白有红,皆不甚大,仅如拳,此其蔓也。随之深入,间得结瓜之处,大如升,圆如球,中悬为宕,而不粘于石,宕中有水养之,其晶莹紧致,异于常蔓,此玛瑙之上品,不可猝遇,其常积而市于人者,皆凿蔓所得也。”这个玛瑙山在哪里尚有争议,不过作为一个辅证还是需要列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