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工厂巡检时,发现一张流程卡(它应该被插在货品上部的流程卡袋里)不知被谁取出并扔在操作台上。当我们找到相应的货品时,只见稽核人员Terry当着笔者的面,随意地一插,居然把流程卡插到了货品与流程卡袋之间的缝隙里。
笔者看着心里难受,随即取出,再把它插插好。
作为稽核员的Terry看出了我的意思,低声对我打了一声招呼:抱歉,真是一念之间。
一
一念一天堂,一念一地狱。这还真不是说着玩的。
几年前,我的一位朋友Darran在一家上市公司担任质量经理,他坦诚:以前我在工作上有一个重要的坏习惯却不自知:
盲目地相信别人,比对方自己还相信ta。
他相信手下的人都是某一领域的专家,所以把活一扔,做起甩手掌柜。
他对听不懂的内容也不花时间理解分析,而仅仅把邮件转给相应的owner,写上一句:FYI,然后期待好的结果自动发生。
结果如何呢?
有时专家未必领会他的意图,有时Darran派给专家的活还真超出了ta们的能力范围。任务未完成,底下还怨声载道。
痛定思痛,Darran用元认知的办法认真地分析了自己思维的决策过程,发现自己在决策的一念之间最终总是会以偷懒的方式做出决定。
自己居然以“相信专家”的外衣包裹着“偷懒”的实质,身为经理的Darran羞赧不已。
二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世人都知道他如何变法,却不知道他因何而死?
1926年3月,梁启超因便血腰疼故而前往北京协和医院看病。通过x光的检查,梁启超的左肾有一个黑斑,据诊断,这是一个肾结核,必须手术切除。
虽然开始时梁打算以中医保守治疗,但病情恶化急转直下,逼得他只得再赴协和医院接受手术治疗。
手术的主刀医生是时任协和医院的明星医生,哈佛大学留美博士刘瑞恒。悲剧的是,由于护士标记错误,刘博士也未仔细检查,致使梁启超的右肾被切除了。
留下患有疾病的左肾仅仅维持了一代改革家梁启超三年的生命,而刘博士一念之间选择不做检查、相信护士的行为失当则在当年被当做协和医院的最高机密,全院缄口不提。
可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消息一出,舆论哗然。幸而梁启超的确是真君子,他在残年之中,不但没有成为医闹,还专门写文维护西医,劝导世人不能由于他一个因大意而导致的失败案例而全盘否认却有疗效的西医。
梁启超割错肾的史料令人扼腕,一条生命因一念之间的懒惰而消逝,途一时方便的疏于检查而陨落。
三
在上述这些案例中,无论是稽核员Terry,经理Darran还是协和医院的明星医生刘瑞恒博士,他们都在一念之间的选择中选错了选项,选择了懒惰、轻松、省事。
最要命的是,这些选择在重大问题爆发前似乎并不存在问题,以致在不断的选择过程中,选择者会不断降低对自己的标准,最终把这种类型的选择变成习惯,以致当选择来临时,ta的选择不再过脑,成为身体的一部分。
此时,笔者在地铁里写这篇文的时刻,旁座的学生,正对照着手机里大概是同学发过来的答案,奋笔抄袭着中译英的作业。
那么,如何才能防止自己落入这种一念之间选错选项的境地中呢?
首先,你要意识到自己需要做出一些改变。
其次,一开始可能会有些困难,但你要尝试着把选择的过程变慢,当选择来临时想一想,我是不是因为想轻松一点、偷个懒,所以这么选。
当你能养成轻度强迫症的模样,即每次选择时身体能做出检阅一下选择过程时,你在选择这件小事上就已经有所成就了。
四
这个办法还能用在哪里呢?(记得吗,这是举一反三的标准式)
决定减脂的你,选择立刻享用眼前的一块蛋糕还是延后再吃甚至不吃?
选择轻松地躺进沙发还是深蹲20下做个锻炼?
决定精进自己的你,选择看一部韩/美剧还是阅读半小时书?
还有一个重要选择:
选择看完这篇文章后,选择刷一会儿朋友圈,还是关注这个号,跟着笔者一起精进:)
点击:元认知,再给你看一篇如何升级大脑思维习惯的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