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随笔只是对《八佾》篇的了解,了解之余暗自窃喜:无论孔子还是南先生都是主张生活中的礼仪的,换句话说,哪怕是普通的日子里,也要有仪式感,我深以为然。
小时候,家里每年会有很多个节要过,记忆最深刻的要数每年春节那三天。过春节是一年之中最有盼头的日子,为了过春节,进入腊月就开始准备:腊八喝粥,然后是规模盛大的全屋大清扫,床单、被子、墙面、地面......绝不放过一个角落,腊月二十三开始,烤馍馍,炸馍馍、炸肉、炸豆腐,到腊月二十八,一向不进厨房的父亲就开始一年中唯一的三天厨房会战,母亲会在旁边打下手,他们的合作成果会在大年初一下午变成圆桌上赏心悦目的美味,父亲是南方人,所以我家的春节沿袭南方的风俗:开饭前,全家都到齐由父亲祝辞,然后给每个孩子象征性的压岁钱,然后长幼有序入座开饭。这样的仪式是深入骨髓的,以至于长大后,我觉得过年不准备点什么好像不算是过年了。过年后的另一个节日就是惊蛰了,这天的午饭必然是炒面鸡蛋,油炸荷包蛋和炒熟的面粉加糖和开水,这碗午饭通常都是母亲很早起来做好,然后去上工,我们回来后拿起每人专属的碗加糖加水,温暖的、香甜的炒面鸡蛋让我们全家记住了惊蛰,这个一年中万物复苏的节日。接下来就是端午节了,每年这个时候,母亲会用粽叶包好糯米和枣,外面裹上纱布,在大铁锅里煮一个多小时,煮好后从锅里拿出这超级大粽子,在它上面放块木板,压上大石头,第二天打开大粽子,屋里屋外全是粽子的香味,路过的邻居总夸母亲手艺好,母亲也高兴,将切的方方正正的米糕分给邻居们尝尝,物质不丰富的年代,我不知道母亲从哪里弄来的食材,让我们在每一个节日都心存希望,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喜悦,每个节日都在记忆中清晰印刻。我以为这是生活的常态,到后来长大外出求学,每到过节会象征性的弄点什么吃的以示纪念;再后来,自己成家,有了孩子,为人妻,为人媳,也像母亲当年一样为家人准备每个节日,快节奏的生活中家人们难得一聚,就是这样的节日仪式让家人们围坐一起,聊聊天,说说喜怒哀乐,生活变得有滋味起来。
很多礼仪和节日的传承让家有了凝聚,让亲情在仪式中更和谐亲密,让每一个成员在仪式中感受家的力量,所以,生活还是需要仪式感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