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淮北师范大学
寻找中华文化之旅

寻找中华文化之旅

作者: 苏幕遮鹧鸪天 | 来源:发表于2017-10-19 20:45 被阅读0次
    寻找中华文化之旅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是苦的,绝对是苦的。古老的物像,茫茫的荒漠,黄河文明的盛衰,世态人情,无一不透着历史的厚重与深邃。

          “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是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叹喟……”。历史厚重的像一本覆着灰尘,沉重至极的古老的书,有些人却含着泪一读再读。文化苦旅中我最爱那段阳关雪。荒漠里下起茫茫大雪,老者说:“路又远,也没什么好看的。这雪一时下不停,别去受这个苦了。”余秋雨仅道了谢,转身钻进雪里。那样一个阳关,几个破败颓圮的土墩,零星的坟堆,西北的群山,分明的荒凉至极。只有这些文人啊,这样的风骨与执拗,为了一句“西出阳关无故人”,苦苦追寻而去,那样的赤子之心。他们的脚下有一条中华文化的根,每走一步,都在拉扯着人不断寻找,渴望着一种回归。

          站在几千年前古人曾站立过的方位上,用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会有变化的自然景观,中华文化的步履就真实地落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若没有这些追寻者,阳关沙丘中零星的坟堆,那些战场上奋战的将士们,那些曾鲜衣怒马,曾倒下时也扭曲着身体想再看一眼自己故土的战士们,千百年不过是一堆无人问津,无人知名姓的白骨。谁又曾听到这些历史中沉重的哀叹?废墟还是废墟,没有什么起点,也不意味着什么终点,爱恨埋葬,它昭示的沧桑无人读懂,只将成为一种绝响。

          我只感叹根好像已越来越稀疏,历史的叹息越发越沉重。整个民族需要有人来发出呼喊。冯骥才写过一篇《四堡雕版》,说心中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全在四堡灰飞烟灭。四堡竟贫瘠到连几套书版都找不到。历史确实走的太远,连背影也看不到了。我曾嘱托一位去南京的朋友,一定要拍几张乌衣巷的照片给我。结果看到照片时,所有的幻想灰飞烟灭,宁愿不见。素净的白墙黑瓦之中,空调的架子几乎随处可见,现代的霓虹闪着,一群现代人的闪光灯亮着。曾经的乌衣巷啊,名门望族们何等的风华。东山再起的谢安在这里走过,一代书圣王羲之在这里书写。而如今,如今呢?峨冠博带远去,风华消散,我的眼泪几乎在看到照片的刹那涌眶而出。“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比一个望族落没,更让人悲愤的是一个民族失去对历史的虔诚。

          民族需要一种呼唤,中华文化的根脉需要有人去苦苦相寻,历史沉重的叹息需要被人倾听。愿后一代,一代人用脚去丈量文化的每一片土地,就顺着这根,继续这段苦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寻找中华文化之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appu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