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必须先成为一个拥有配得感的家长,言传身教,人是环境的产物。
杨彭嵛老师讲座,面对孩子参加中高考,家长的有效应对措施:
1,家庭教育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从历史性思维的角度来看,生命初期每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学习都是主动的,上帝赋予天赋是人本身的主体性决定的,人越控制越被动,教育能做的就是把孩子原有的天赋,看见它保护它或者经过修渠引导到对象上,就像林县的红旗渠一样,把漳河水引到林县。
2,看见学生行为背后的“合理性”
一切行为背后都有他的合理性,存在即合理。一个孩子抽动的真实原因来源于他所处的环境,其实不是真正的有病,而是家长认为孩子有病,所以给孩子吃各种药,没有效果,通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
3,建立以理解为目的的对话环境
误解是常态,理解是特例。你理解一个人需要有相同的背景知识,相同的词汇定义,相同的立场,相同的价值观,相同的思维方式,这么多的条件,理解何以可能,如果做一个懂孩子的家长呢?
维特根斯坦说过,命令和命令执行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需要用理解来填平。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看问题的视域,找到视域融合的交集,换个沟通模式,(盲人摸象)竖起你的大拇指,你说的对,在你看来大象像个扇子,你来我这个感受感受,摸一摸,是不是像个柱子,哦,换位思考,你来我这感受感受,是不是大象像个扇子,原来如此,每一个人都被自己的经验和认知所局限,扩大了自己的视域,达成了共识和视域融合,完美的一次沟通。
4,情绪目的和教育目的相一致
任何行为背后都有情绪,情绪是有目的的,注意情绪背后隐藏的目的。在教育孩子时,你是在实现你的情绪目的呢,泄私愤,还是看见了孩子实现你的教育目的呢?
一个妈妈的咨询,说我是专家,可是他一句话也不让我说,他一直说,最好还说谢谢我?为什么呢,我当了一个最好的听众,实现了她的情绪目的。
生活中,当两个目的不一致时,背道而驰,南辕北辙,越走越远时我们有意识的觉察自己的情绪,转换思维(训练自己,搓手,复旦笑,回家是一张笑脸,把烦恼丢在外面),从而实现两个目的一致时,积极情绪,良性循环。
二、杨老师的教子观:
1,天底下没有一个能学好而故意不学好的孩子,只有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孩子。
2,当你开始信任你的孩子时,你就从一个教育者和评价者,变成一个学习的促进者。
教育孩子是一门艺术,家长是一个雕塑家,最好的方法就像郭橐驼种树时,他有什么本事,顺木之天,只是没有妨碍树的生长而已。
教育孩子何尝不是如此呢?顺人之天,生而为人,长大成人,试错是孩子唯一的成功之路,试错,反思,总结,完善,一个连试错都不敢试错的孩子,将来也不会有多大的出息。
在教育孩子这条路上,我愿意成为你们和孩子的那盏灯,照亮你们前行的路,守护着你们,陪伴你们一路前行!
![](https://img.haomeiwen.com/i27324016/3c5e8ed0c215b9a1.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