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热议的电视剧《安家》更新完了。
这部剧主要围绕一群房产中介的职场故事展开,所以想购房或者买过房的年轻人或许就更容易被题材所吸引了。
就在这两天,成都出现了515新政后的第一个万人摇号楼盘,房源小几百套,我的一位朋友——也十分自然的没能摇中。
其实摇中了又能怎样,
“付得起首付吗?”
“管它的,到时候想想办法再从亲戚朋友那借点”。
“借了也是要还的,房贷那么高,要多久能还完?”
“可是现在不买,以后就更买不起了”
“……”
我总是想,房子这事儿,真的可以用简单的供需关系来回答吗。
有人说,一部十分接地气的电视剧不仅要来源于现实,反映社会生活,更要懂得教化观众,婚姻与责任,善与恶,利益与坚守,邻里间矛盾,家族财产纠纷……这部剧在看点上没有少做功课。
我重点想说的,是关于这部剧的名字——安家。
想一想,哪一个毕业后飘零在大城市里的年轻人不想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一个安稳的家?哪一个不惜放弃种种去努力工作的职场人,不是为了让家安稳?
房子,这个普通的名词已经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特殊字眼,抛开商品属性不谈,它所承载的,是当代无数家庭的故事,毫无疑问,房产中介,作为社会中从事房产交易的那群人,他们,也是所有故事的亲历者。
就像剧中的那句台词“房子不光是房子,也承载着这家人一辈子的幸福;我们赚的不仅是佣金还有良心。”
说这句话的正是男主,一位十分优秀的房产中介的门店店长。我认为它不仅传达出创作者对房子和家的理解,还有,在当前这个目的导向为主流价值观的社会里,想要唤起人们本来就该具备的独立思考能力。
当房产经纪人撮合着一单单交易的同时,他们也走近了一个个柴米油盐的家。
整部剧在主线之外,并行地近乎完整的讲了许多个家庭的故事。
有博士毕业多年全家还挤在60平小房子里的社会精英,有卖了一辈子包子用所有积蓄给儿媳买房自己却没地方住的老两口,还有人到中年出轨为小三购置豪宅的公司老总……
虽然这部剧没有太多情感戏,也不大讲居家过日子那些细碎事儿,但我认为,它也绝不能简单归为一部职场剧。
设想,当你工作了一天,筋疲力尽,看着窗外的车水马龙、灯红酒绿,会不会有那么一瞬间,你想要问自己:“这么辛苦到底是为了什么?”
答案可以有很多,“为了家人”、“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等等。说出一个具体的目标并不难,但如果要问这个具体目标有什么意义,就需要更大的目的。如果一直追问下去,就会遇到那个根本问题。
显然,这部剧为自己划定了边界,它不是在探讨诗和远方,它只是讲述着那一个个怀揣着各自“远方”的人们如何拼命地拥有一个去往远方的根据地。
这算作是创作者与观众默认达成的一种共识吧,这个共识便是剧名想要表达的那两个字,安和家。
安既修饰家,也作动词,使家安。
毕竟,这已是绝大部分人意义感的来源。
有了这个主题,整部戏里的故事情节,人物设定,全都自然生长开来。
其它中介公司都要求穿正装,早会都在喊口号,唯独静谊门店对着装不要求,早上还以唱歌代替早会,初看以为懒散的一个团队,实则团结有爱凝聚得像一个家;在门店呆了一年多没有一单业绩的闪闪,竟然没有被开除,因为她是全“家”的吉祥物;还有被母亲无止尽的剥削让旁人都看不下去的房似锦,为什么没像上司建议的那样直接跟母亲断绝关系?我不认为她无法逃避原生家庭,只是因为,她的骨子里,还保有着对家的执念…
家象征着安全、温暖、亲情……它几乎可以承载普通人生活的所有,想象一下,作为一个农耕文明的大国,几千年来,都是建立在无数个小小的家庭之上。
可是,随着文明演化,市场经济繁荣,家这个概念,在当代已经无法用一个静态的方式来理解了。整个社会在不断的聚集化,城市化,网络化,数字化,这几个简单的概念背后,是无数艰辛的个体,是芸芸众生。
三四十年前的改开,亿万劳动者离开农村老家进入城市,随后他们中的大部分定居在了城市,是他们推动了中国的城镇化,支撑起中国的房市,也支撑起经济多年持续增长。
而现在,城市化的步伐依然稳步向前,更大的城市、更为聚集的协作,是全社会的潮流,这又需要数以亿计的人进入城市。
何以安家?正是当代每一个年轻人不懈的辛勤,才让他们背后,那无数个家庭得以安定在了新的故乡。
也许多年以后的历史书上,也会寥寥数笔高度概括我们这个时代,但又也许,只有身处此时此地的我们,才更能体会到,这“安家”二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