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子·2019.4.4(306)
我想,作为父母,没有谁不想把孩子教好的。
往往,这个"想"是心里想,关于落实行动的这个过程却是非常考验人的。我们通常习惯花很多时间在找方法上,而对于如何可以创造方法是没有去认真想的。
今日重读老师写的书,感悟到:父母向往的即是给孩子的指引,在一个孩子获得教育成功前,他需要积累良好的习惯作为基础。
而良好的习惯需要长期不懈的、持之以恒地努力,就算是父母只有这种努力精神,也能给孩子的好习惯养成打好了一个底色。
伟大心理学家荣格说:往外张望的人都在做梦,向内审视的人才最清醒。
我想,望子成龙的梦,不是仅靠外在条件和方法,还需父母耐住寂寞,练就静下来的能力。比如说到做到的功课,就是助力孩子养成好习惯的关键!
今天正道宝回到爷爷家,当爷爷听到"我们家孩子晚上刷牙后就不要吃东西"的声音后,就很好运用起来了,在正道宝悄悄拿着一个油糍躲开妈妈视线跑出大厅外要吃的时候,爷爷看见后坚决地制止了还把糍粑拿回原位,正道宝哭着跟随进来,爷爷又开始心软了,正要递回去的时候,自己及时补位,把我们说的话做到了——晚上刷牙后不吃东西。现实中,常常出现父母唠唠叨叨孩子不听话的现象,积累愈多,烦恼就重,情绪就来,导致教育效果越来越差,渐渐演变为孩子越大越难教。这都是孩子在幼儿阶段我们没有把握好"说到做到"的教育原则,以至于孩子的认知中"说到做到"的意识淡薄,加之现实生活节奏较快,许多教育的时机被悄悄忽略了。
能静下来,就能有许多的方法,包括教好孩子。
比如我们在读书驿站每日打卡学习,我认为这是最简单易行修炼静能力的方法。如果每日静十分钟、读书两页尚且不能坚持,我们如何拥有心平气和待孩子的能力?如何保证没有焦虑压力传导给孩子?
中华经典《大学》有言: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不能知止,内心向外寻求,其结果会是怎样呢?
为人父母者,教育孩子能学会抓根本,不做本末倒置的事情,教好孩子是自然的,这就是"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