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蒙蒙的天空,初春的雪在融化。车上,听诗人西川讲鲍勃.迪伦的诗,“在风中飘”。
久违了的感觉,他像一道光照亮了早已的寂寞的灵魂。他说我们常有的一个观念,读诗一定要有感情,但是诗不应是那种有仪式感的朗诵,而应该是读给你听。两个人之间,我读给你听。哪怕有一百人,也是给一百个你听。所以,这种声音,应该是扑面而来,而不是倾泻而下。
“一座山要存在多少年,才能被大海淹没?一些人要生活多少年,才能获得自由?一个人要转多少次头,还假装什么都看不见?我的朋友,答案就在风中飘,答案就在风中飘。”
“一个人要仰望多少次,才能看见天空。一个人要有多少耳朵,才能听到人们的哭声。到底还要死多少人?直到他知道太多的人已死去。我的朋友,答案就在风中飘,答案就在风中飘。”
每天都会仰望天空,每天都能听到哭声,每天都知道有人死去。可是你麻木,你无动于衷。你看不见天空的晦暗变化,你忽视了哭声的起起伏伏,你见惯了死人的离离去去。为什么?答案一直存在,可是你不去看。答案就在风中飘。
似乎已经过了诗的年龄,庆幸的是还能保留诗的情怀。还能记得上个世纪的朦胧诗的年代,北岛,故城,舒婷……这一干写出了梦,又听到了梦破碎的声音。诗人是最接近上帝的人。
鲍勃.迪伦获得了201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是诺贝尔文学奖史上最具有争议的一个人物。他是一个流行歌手,他的歌词包含深刻的寓意与反战的情绪,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