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写作观
马云曾说:“赚钱有两种,一种是赚未来趋势的钱,一种是赚逆向思维的钱。”其实写文章的道理也是相同的,一种是借势,就判断未来趋势;一种是逆向思维,在理解大多数人思想的基础上,做“最美的逆行者”。
关于借势。例如借节日的趋势,在五月时候,准备六月的儿童节,这是很有效的方法---昨晚,我在平日积累的基础上,给儿子写了一封信关于6.1儿童节的祝福,信中的内容和质量得到了很多人的肯定和转发。其实,我就做好了两点;一是利用了六一儿童节的势,二注重日常的素材积累。
关于逆向思维。给我个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在情人节当天上演的电影《失恋33天》。当情侣们都在甜言蜜语时,导演给出了大众的反面教材,让热恋的情侣在感性中建立理性。
在写文章的这段时间,我发现了一个规律,不是你写的好就有人给你点赞,而是对他人有用才能得到认可。说白了就是,有用,才能付费。那该怎么写呢?
首先,要理解他人。只有真正的理解他人,才能明白他们真的需求,所以,心理学和日常沟通很重要,心理学的内容等日后再讲,今天说一下沟通,沟通的方式不仅仅靠嘴,还可以考脑子、眼睛、耳朵、嘴巴、手、脚等等,全方位的竞争才更有力量,这是祭天菩萨教给我们的。
其次,特立独行且正确的才是巨大的价值。“听大多数的人想法,参考少数人的意见,最后自己拿主意。”这是一句值得反复琢磨的话。听大多数的意见,是为了更好理解他们是怎么想的?参考少数人意见,就是要询问你认为的“聪明的人”的意见?最后,自己拿主意才是真正的独立思考,最能体现价值的地方。
举自己的一个例子;2013年《士兵突击》拍摄组来警官学院挑选队员,当时我身边大部分的战友,包括很多教员在内都看不好这项竞赛,认为这是在作秀没有实际意义。之后,我又询问学院负责组织竞赛的张干事(他是我的贵人更是我的恩人),他对我说:“你在文艺上有过人的长处,但是如果参加高强度的军事竞赛,我认为你不适合。”
观察了大多数人的反应和参考了张干事的意见后。夜晚,我独自一人来到操场走圈圈,回忆着军校生涯中的点点滴滴,突然自己有种莫名“幸福感”,我还身处军校享受着这里的一切,包括军校提供的优质平台。
青春不就是用来“拼搏”的吗?输了又怎样?随后,我拨通了张干事的电话,告诉他,我要参加此次竞赛,他欣然同意了。(这里还有插曲,因为担心在选拔中丢脸,在途中我又产生了要退赛的想法。之后,被张干事的临门一脚,又把我踹了回去,感谢,张干事。)
在竞赛中,我发现比的不仅仅是军事技能,更是对痛苦的忍耐和困难的坚韧。在武装越野30公里、50公里中,很多战友在不提供水和食物,顶着烈日前进的情况下,都慢慢放弃了。而这正是我的“强项”,没有食物,我就吃路边野草;没有水,我就喝路边的露水;在通过臭水沟时,战友们难以忍受恶臭,我却早已奔赴100米外,我不是想赢,我只是不想输。
最终,我获得的勇士勋章,在我的军校生涯中,又添了一笔辉煌的经历。
最后,需求大于价值。走进奢侈品店,很多物品的价值与价格相差甚远,但是为什么还有很多人去购买呢?因为他们需求的是品牌和品味,这是他们的刚需---没有比这个更重要了。
在军校中,军事技能和体能是衡量一个学员基本标准,所以大部分战友都瞄着军事上使劲,而忽略了全方位发展。“一个文化的军队是一只愚蠢的军队”这是军事家刘伯承说的。
在练习口语表达和写作的时候,我正在和大多数的战友一样拼命提高武装五公里的速度。一般来说,军校注重抓什么我们作为学员就要练什么,但是我觉得不能这样。我认为口语表达和写作也是部队的刚需,可是大部分战友对此好像无动于衷,或者准确的讲,即便它们都是真正的刚需,可学员们却不以为那是刚需---学员们心里以为的刚需只有五公里的速度和单项技能。
所以,在军校中我得到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自认为没有虚度光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