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本书的前半部分,我居然在书中找到了自己的问题,如同走进了一家心理咨询机构,对这个熟悉又陌生的躯体有了清醒的认知,原来认识自己是这么难。
根据书中阐述的观点和论证,我默默地对比自己的问题,是的,我存在着自卑情结,不是自卑感。自卑感是人人都有的,属于正常现象,我的前半生一直和自卑情结睦邻友好的相处,为了彰显它的优越性,我用极其喧哗的方式表现它的特别。
然后制造了努力、美好、幸福的种种假象,通过这些看似正能量的假象让自己停留在舒适圈里,遇到一点困难就慌不择路逃避退缩。我明明知道这种情况是拙劣的,但我仍然执迷不悟荒废了大好时光,通过虚张声势来吸引他人的目光。
简直是幼稚之极。我的努力其实不过是底层的低成本的付出,缺乏持之以恒的动力和毅力,今后需不断地加强实践能力。这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一,思考二是所有的烦恼皆来自人际关系,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烦恼。这话的确是真理,那么该怎么做呢?我想后面离揭示主题不远了。
昨晚紧着把《被讨厌的勇气》给看完了,在看的过程中把自己对号入座的进行解析了一番,渐渐的把烦恼也看淡了。
有几处写得很深刻,我和书中的青年一样受现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影响,觉得人生终有理想的彼岸要抵达。为了这个彼岸,我给自己规划远景目标,努力向它靠近,如果中途出现毁灭性障碍,影响期待值,我会不断地焦虑、迷茫进而否定自己。
哲人否定了这个观点,他说人生的价值在于此时此刻,努力享受这个过程才是意义所在。这些话犹如醍醐灌顶,我相信在看完这本书以后,我就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个自己了。
过去我的惯性思维停留在我要努力几年达成什么样的学习目标,经常郑重其事地写下醒目的标语。等那股新鲜劲一过又置之一旁,接着又滋生出新的想法,如此循环往复,根本不知道如何珍惜当下行所当行,只是隐约的编织着属于自己梦想的空中楼阁。
这种不自知和混乱造成了我前半生昏昏度日,没有方向感。这本书给我解决了一个很大的烦恼,之前我误以为是心态问题,当然心态很重要。烦恼之源来自于工作中出现的人际关系问题,原来潜意识里我是寻求回报的。
这个倾向一直潜伏在我的思想里,我并没有那么纯粹的工作态度,这种纯粹其实是做人的一种高度,我的一切烦恼皆来自于此,换句话说我看到了自己世界观狭隘的一面。
举例说明,比如主任让我帮忙把文件浓缩一下,我当面拒绝了,当时的想法是这不是我责任范围内的事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做免费的苦力。这种拒绝方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让我产生了莫名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的背后隐藏着另一个埋怨的声音,原来我在寻求回报,这才是真相。
我为自己的心理苦恼和矛盾了一段时间,出于人性我必须接纳这样的自己。我把这个实例带入了书中心理分析的领域,说明我没有做好课题分离,也没有被领导讨厌的勇气。
我特别喜欢阿德勒把人际关系分为横向关系和纵向关系,横向关系是平等的关系,这种关系强调的是意识上的平等,我们有权利做很多的决定。而纵向关系是不对等的关系,比如上下级关系、父母关系、师生关系。
特别有意思的现象是如何把纵向关系发展成横向关系,因为阿德勒倡导人类最和谐的关系是横向关系。我把这两者关系放到了机器身上,巧合的是横向是不走程序的,它走的是限位,就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样,在平等的基础上每个人都有设定的底线,越过这道底线彼此的关系会亮起红灯。
所以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亦不远不近,纵向关系是要走程序的,这个有点复杂,纵向一旦出现故障考验的是上下级关系,如何在最快时间内解决问题需要两者协调处理。这样对比,相信很多人还是喜欢横向关系,它比较简单。
突然有一天,我听到了来自领导口中的一句话:我们是平等的。这听来让人很不是滋味,平等不是说出来的,这种论调就是纵向关系的潜台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