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持续学习时,你会在什么样的时刻开始觉得累?
一、“心理容量”是什么?
在《认知觉醒》这本书里,我接触到了“心理容量”这个词。这个词是来自于《专念创造力:学学艺术家的减法创意》的作者埃伦·兰格的一个实验。这个实验是这样的:假设你要做50个原地高抬腿,你什么时候会开始觉得累呢?大部分人会在做到30个左右的时候开始觉得累。但是,当问他们如果要做70个,什么时候开始感到累时,这些人会说在做到50个左右的时候。第一种情况下,30个就累了,第二种情况下,50个才累。研究者认为,这是因为我们做事时,通常预期在完成2/3的时候会感到疲劳。这也就是为什么体育老师会让你把100米跑步的终点设在110米的地方,这样你就能以最快的速度冲过百米线。不然,你可能会在90米处就开始减速了。
二、“心理容量”怎样用?
(一)生活中的应用
明白了这个规律后,我们也可以运用这个规律来应对生活中的烦恼。比如,你以前特别不喜欢做家务,拖地、洗碗这些活都让你头疼,每次轮到你做的时候你都会拖延、逃避。但是,现在你了解了“心理容量”这个原理,你知道人的心理就像一个桶,如果桶里只装那些你喜欢做的事情,那么任何额外的任务都会让你感到抗拒。可如果你一开始就把那些不喜欢但必须做的事情也放到桶里,你就不会觉得它们是负担了。所以,无论是做家务还是工作,我们都应该主动调整自己的心理容量,提前预期那些可能会让你感到为难的事情。这样,你就能轻松地走出舒适区,而不会感到难受。长时间下来,你不仅事情做得更好,也会在别人眼中变得更积极、更有耐心。
(二)学习中的应用
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你在面对学习任务时感到畏难或者想拖延,那可能是因为你的心理容量太小了。你总希望作业能少一点,或者只做你喜欢的事情。所以,每次写完作业后,你就会特别抗拒父母额外给你布置的数学练习或者钢琴任务。但如果你提前把这些可能出现的任务纳入到你的作业计划中,你面对它们时的心态就会积极很多。如果你准备多做一些,一旦任务减轻你就会感到惊喜;如果你试图少做一点,任务增加就会让你感到痛苦。我们的学习状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哪怕你现在已经感到畏惧和痛苦,只要你立即扩大自己的心理容量,你的学习状态就会发生立竿见影的变化。
(三)教学中的应用
作为教师,我们可以运用“心理容量”的原理来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学习挑战。以下是一些建议:
设定明确且合理的目标:教师应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容量,并据此设定合理的学习目标。目标不应过高,以免学生感到压力过大;也不应过低,以免学生感到无聊。合适的目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在完成任务后感到满足和自豪。
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每个学生的心理容量和学习能力都有所不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确保教学内容和难度与学生的心理容量相匹配。
引导学生调整心理容量: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心理容量,并学会调整它。通过鼓励学生尝试新的学习方法、面对挑战、参加课外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扩大心理容量,提高学习效率和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时,他们的心理容量会自然扩大。教师应努力让课堂生动有趣,通过引入实际案例、进行互动游戏、使用多媒体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及时给予反馈和鼓励:当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时,教师应及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这将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的学习挑战。
综上所述,教师可以通过了解和运用“心理容量”的原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关键在于设定合理的目标、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引导学生调整心理容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以及及时给予反馈和鼓励。这些措施将有助于创造一个积极、健康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