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在湖北之西南,而西南这一块,有昭君的兴山,有屈原的秭归,再往南则是宜都、五峰等地。而望西看一路就北有枝江,南有松滋,在往前就是荆州、江陵、沙市、潜江、仙桃,再就到湖北的省会武汉。
沮水、漳水分过当阳和荆门,注入江陵。而枝江则紧紧衔接着宜昌和荆州,这一方天气就是楚国用武之地,见证楚国发展兴亡之地。
从宜昌而来,两次打卡枝江博物馆。到达的时候已经是中午,吃了一次闭门羹。看时间下午2点开门,又顺边去了枝江的打卡地,步步升布鞋和月季园。却都是空城计,没有人,或许是天气太过于酷热的原因。两个景点都空无一人,甚至无人看管。
趁着时间等待的时期,去了沙浪奇迹的景观带。
也不过是有一块大牌子上大书“沙浪奇观”四字。零星的几只船舶,江水如碧,沙滩赤裸。
对于见惯了大江大河的湖北人,我们也不多神奇了。也算看惯“秋月春风”的人吧……
第三次去往枝江博物馆,大门仍然紧闭。
过了门口的开门时间,一问才知道夏令时已经改为下午2点半开门,所幸再等。
而门房也甚为谨慎,问我们核酸和行程情况,反复确认后才让我们进来。真是也不容易,好在看门大爷人还比较和善,看我们来了几次也等了很久,所谓精诚所至,同意我们进门观摩。
停好车,带着家人信步而进。
博物馆不大,却分为三层。
第一层是枝江的民俗展;第二层是枝江的古代史和远古史;第三层则是枝江博物馆的精品馆藏。
很幸运的是,虽则我们只有三人,或许也是今天唯一来馆参观的人,但,博物馆除了工作人员热情迎接之外,还安排了一位年轻的女讲解员陪同我们参观,甚至开门开空调,真是一种莫大的荣幸,VIP的既视感。
真是“同饮一江水”的亲切感,想想,如果每个博物馆或者旅游点都有这样的相敬如宾的待客态度,那该是多么的幸福……
茶器、喜饼、祭祀、婚丧嫁娶、迎来送往,以及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等,节庆的内容,人间事,如是我问,所谓大抵相同,但也仍然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各种趣味和文化的取舍则都在不说话的文物和图画里一一呈现……
第二层则是楚汉时期的文物、车马、青铜器、礼器乐器兵器,都是那么的似曾相识,跟可以看出这一衣带水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细腻的图文,钟鸣鼎食之家,编钟上的铭文,以及青铜箭簇、宝剑、戈、矛、戟、箭,还有车马,还原当时的诸侯大夫的宴会和市井里弄等……
当然最精致的、还很特别的是远古时人们用的陶制的手摇铃、陶响球、陶龟、刻画符号的陶片等,还有宋代的瓷器,晋朝的鸡首壶、凫首谯斗、青瓷香薰等……
有相似,也有异同,还有变化,这不就是人文的精神吗?千城一面,却各有不同。
“枝江市博物馆占地面积7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博物馆展览大楼和办公楼两部分,前有大门和广场,后有待建展览楼预留场地。周边有围墙。展览大楼平面呈曲尺形,三层均为展厅。办公楼分为办公室、文物整理室、档案资料室、会议室。
枝江市博物馆舍外观具有汉魏风格,绿色琉璃瓦屋面,汉阙式大门,建筑檐下装饰浮雕斗拱图案。陈列楼门厅外为石阶,底层墙面贴自然利面石片。两侧为浅浮雕石刻壁画,左侧为展示大溪文化制陶艺术的《陶韵》,右侧为体现楚文化风采的《楚风》。门厅内正面为黑色大理石雕丙烯填线壁画《西楚沧桑》。展览大楼墙体设计外凸柱,方便厅内布展。采用高长条窗,采光省电、通风防盗。办公楼与陈列楼长廊相接,馆舍错落有致,与附属建筑及园林文化氛围一致,幽雅简朴,文化特色明显,是该市象征性建筑之一,也是三峡门户第一馆。馆舍建筑设计获得省市年度设计奖。由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原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绳题写馆名。 [2]
关庙山遗址 这处旅游景点,是一处历史悠久的建筑的,是一处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以大溪文化为主的遗址,这座遗址距今已经有着六千年到四千年之久了,被称为是长江流域同年代文化遗址中面积大、保存好、内涵丰富、典型和具代表性的遗址。
目前,这处遗址占地面积四万平方米,其中包括有着房址十座,另外还有着瓮棺等遗迹。房址内还有着坡顶、竹骨泥墙、隔墙等遗迹。
地址 湖北省宜昌市枝江市问安镇关庙山村”
——以上介绍都来自百度百科网络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出世入世,都是人生
楚狂接舆到底何许人也,众说纷纭,能够确知的就是他是楚国的隐士。据说,他因对当时黑暗动荡的社会状况不满,剪去头发,假装癫狂,并不是真疯。在其佯狂之前,也是像孔子一样受人尊敬的名士。他的行为和“殷末三仁”之一的箕子很相似,他佯狂以自绝于仕途,表明了他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的决心。现在看来,楚狂接舆所秉持的是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的思想,即出世。
与道家的出世相比,儒家更倾向于入世,即站出来,走出去,用自己的力量为这个日益混乱的社会做一点什么,即便不能挽回颓势,也要尽力而为。这恐怕就是儒道两家最明显的区别吧。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并不排斥楚狂接舆的做法。他曾多次宣传“以道事君,不可而止”,以及“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思想,对微子和箕子的权变行为也非常赞赏,给了他们“仁者”的最高评价。但是,赞赏归赞赏,孔子却不肯效仿他们的做法,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为了推行心中的大道,他一直在苦苦地求索。
《庄子·人间世》对孔子的这段经历的记载更详尽,更能突出儒道两家观点的不同之处。孔子和楚狂接舆相遇,是在孔子周游列国到了楚国的时候。孔子来到楚国,住在驿馆。楚狂接舆知道了,就跑到他门前。看到孔子后,接舆就唱了起来:“凤兮!凤兮!何德之衰!”据说,凤鸟只有在天下太平、圣君降临的时候才会出现。这里接舆借用这个典故,以凤鸟比孔子,意思是说你所怀有的大德是需要有盛世和明君来彰显的,你只适合在天下太平的时候出现,可如今天下无道至此,你怎么出来了呢?这乱世和昏君只能玷污你的高尚德操,而你对它们却无可奈何。世道混乱是时代的错误,不是你我的能力能扭转的,既然无法挽回,干脆就不要管它了,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算了,未来倒还值得期待,不如等到天下太平的时候我们再出来大展身手吧。
接舆的劝诫不无道理,他说:“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下有道的时候,就能够成就圣人;天下无道的时候,再有能力的人也只能把精力花在自保上。现如今,就是天下无道,能保全性命就不错了,别的什么都不要想了,想也是白想。这段话深刻地揭示了社会时代背景对人生理想实现的制约作用。在当时那个时代,这其实是非常善意的忠告。孔子在大道难行的现实中,对“来者犹可追”充满了兴趣,因而他想下车来与接舆好好谈谈,但遗憾的是接舆回避了孔子。其实,不谈也罢,即便两人对“来者犹可追”都寄予厚望,但接舆主张的是出世,对“来者”肯定采取消极的态度;而孔子必定是要靠个人努力去为美好的未来打拼的,还是说不到一起去。
其实不管是出世还是入世,都是一种处世哲学。接舆没错,孔子也没有错,我们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的处世哲学来理解两种行为,不能简单地说出世就是消极,入世就是积极;或者说出世是权变,入仕是固执。”
——节选自网络,作者不详。
楚地有民歌《江有汜》周.佚名——《诗经.召南》;还有《楚狂接舆歌》楚.陆通——《论语.微子》
历史人文浩如烟海,渺小的我们却无限怅惘,难怪庄子说:生命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夫子会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渺小而浩瀚,知止而不殆……
——力 2022年8月11日 壬寅年七月十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