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正月剃头死舅舅?
“死舅舅”的传说,其实源于清军入关的“剃发令”。
1644年,顺治元年,清廷下达了“剃发令”。满族统治者决定从文化习俗入手,先改变发式——脑袋上只有一小片区域可以留头发,其余地方剃光。
很多人对清朝男性的发型想象,都来自《还珠格格》《延禧攻略》这类古装剧:一根及腰的麻花辫,上马前甩一甩,迷倒少女一片。
但实际情况是,清朝初期的“白马少爷”不仅没有英姿,可能还有一点逗趣——光洁的脑袋瓜上,留着一根细软的小辫,随风飘荡。
这种发型名为“金钱鼠尾”“金钱小顶”,留头发的面积不得超过一枚铜钱的面积,而我们在影视剧里看到的大麻花辫,则被认为是清代晚期的男性发型。
但国人向来“视发如命”,谁动了我的头发,谁就是伤我自尊、毁我名誉。甚至,中国古代还有一项专门关于剃头的刑罚,名为“髡(kūn)刑”,伤害性不大,但侮辱性极强。
“剃发令”令汉人大怒,最终这项法令被废除了。
一年后,1645年,清兵进军江南,摄政王多尔衮再次下达“剃发令”,这一次,政策执行得十分彻底,要求无论官民,都必须在十天之内,把头剃成规定发型,并撂下狠话:“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剃头到底有多痛苦呢?《大中国志》记载过:“他们失掉头上的一根头发,会比失去脸上的胡须更加难受。”
也因此,民间诞生了一个歇后语“正月里剃头——思旧”,以此来怀念之前的文化习俗。之后,“死舅”被大家用作谐音梗,暗指“思旧”,而拒绝正月剪头,成为了一种反抗行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