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纵观阳明心学,最核心是一个“心”字

纵观阳明心学,最核心是一个“心”字

作者: 那春生 | 来源:发表于2018-08-16 08:10 被阅读0次
纵观阳明心学,最核心是一个“心”字

从空间来看,“知行”是两道铁轨,不可分割;从时间来看,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就是一件事的开始和终结,绝不能有始无终,更不能虎头蛇尾。

关于这一点,王阳明是这样解释的:就算你是个吃货,也肯定是有了想要吃的心才知道你要吃东西了。要吃的心属于“意动”,是“知”,这就是“知是行的开始”;而你吃的东西是什么味道,肯定是放到嘴里后才知道,这就是“行是知的完成”。比如你喜欢户外,你肯定是有了想要走路的心,才会去走路。想要走路的心就是“意动”,是“知”,这就是“知是行的开始”;而路是坎坷还是平坦,只有你走了之后才知道,这就是“行是知的完成”。

我们想要知道西红柿好不好吃,必须要吃它,要吃它就是“意动”,是“知”,这就是“知是行的开始”,而西红柿到底味道如何,只有你吃了后才知道,这就是“行是知的完成”。

想要知道衣服是否合身,必须去穿;想要知道水的温度,必须要去感觉;想要知道红烧牛肉好吃还是水煮牛肉好吃,必须要去吃。你不吃,就没有“行”,你就不知道哪道菜好吃;你不想知道两道菜哪个好吃,就没有“知”,你更不可能知道哪道菜好吃。所以,缺了“知”和“行”的哪一个,都不成,因为它们是合一的。

问题是,王阳明说,现实中就有一种人,总是希望自己先知,然后再去行。可天下的知识那么多,只能把自己活活累死,而终身不能行。

有一点值得补充,王阳明所说的“先知后行”的人,不仅仅指不去实践的人,还有一种是死背书本知识而不思考的人。因为王阳明说过,有目的性的思考本身就是行。

1.从“孝”说起

纵观王阳明心学,最核心的就是一个“心”字。一切听从内心最本真的声音,从良知出发,自然能把人做好,把事做好。

在这一点上,《知行合一王阳明》一书的作者度阴山常举的例子是关于“孝”的。他说,一个人的孝心不是后天教育懂得的,而是自发的。生而为人,就怀有对父母的孝心。一个有孝心的人,他的言行举止无不流露出对父母的孝顺。

至于有人提出什么心里孝顺就可以,何必表现在外的说法,则有违知行合一的主张。

《论语》记载: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撰,曾是以为孝乎?”

这里“色难”指的是在内心敬之外,显现在外面的“色恭”,这样才是孝。“服劳奉养未足为孝,承顺父母之色,有婉容”,这才是孝。《礼记•祭义》:“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真正的孝顺发自内心,并表露在外面,既不是言不由衷的伪善,也不是知行合一,表里一致,毋以善小而不为,毋以恶小而为之。

2.贵在正心

儒家经典《大学》提出“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按王阳明的说法,诚意就是正事、致良知,皆用最诚挚的心来践行。如果我们寻找借口,不遵从良知的指示,我们的意就不诚。这种不诚,就是“自私用智”,是满足个人私欲。意诚,则心正;正心,也无非是诚意。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同样是“致良知”。如此,“八条目”可以最终归结为“一条目”,就是“致良知”。

什么是良知?它不过是我们心的内在光明,宇宙本有的统一,也就是《大学》所说的“明德”。所以致良知也就是明明德。这样,全部的《大学》就归结为一句话: 致良知。

王阳明说过:“人心是天渊,无所不赅。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一节之知,即全体之知;全体之知,即一节之知。总是一个本体。”(《传习录》下,见《王文成公全书》卷三)抓住致良知这个根本,人生便可开枝散叶,失了根本,则花败叶枯。

如何正心呢?

《近思录》中说:“正心之始,当以己心为严师。凡所动作,则知所惧。如此一二年,守得牢固,则自然心正矣。”也就是说,一开始正心时,动心起念都要以对自己严格审视,凡事要知所敬畏,如此一两年就能牢固地持守本心,心就自然正了。

3.不断修行

王守仁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认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理就在心上,人所要做的就是按自己心上的天理行事,这就要求终身约束。正如人们常说的,人生就是一场修行。

王阳明自己便有着经历过百死千难的人生体验,他说:“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

人性本善,良知现成,但要懂得戒慎恐惧,也就是“慎独”。时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没有丝毫不善夹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使心灵不受任何染污,这样良知自能百发百中。

王阳明解释说:“夫心之本体,即天理也。天理之昭明灵觉,所谓良知也。君子戒惧之功,无时或间(间断)”意思是这种修行一时也不能中断,持续一生。

相关文章

  • 纵观阳明心学,最核心是一个“心”字

    从空间来看,“知行”是两道铁轨,不可分割;从时间来看,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就是一件事的开始和终结,绝不...

  • 王阳明心学 术语今读 (6) 心与天命

    心学,及其心字 王阳明心学的心字是心灵的心,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意识。在王阳明的文本里面,有“道心”,有“人心”。我...

  • 阳明心学241—事上磨

    阳明心学241—事上磨 (2021年11月23日星期二9:21) 事上磨,是学习阳明心学最核心...

  • 阳明心学243—事上磨

    阳明心学243—事上磨 (2021年11月23日星期二9:21) 事上磨,是学习阳明心学最核心...

  •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宗师王阳明的论学语录和书信集,集中体现了阳明心学的核心观点,是了解阳明心学最经典的入门必读书,...

  • 王阳明《传习录》三十句名言,蕴含心学至上智慧!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宗师王阳明的论学语录和书信集,集中体现了阳明心学的核心观点,是了解阳明心学最经典的入门必读书,...

  • 【《传习录》摘要2】王阳明的思想——心即理

    【《传习录》摘要2】王阳明的思想——心即理 “心学”的核心概念自然是“心”,如何重建心体、发明本心,是王阳明思想的...

  • 此心不动 随机而行

    这八个字,堪称王阳明的“八字真言”,乃阳明心学的最高精华。其背后,则是一种世间最高明的心理学。 心不动——王阳明最...

  • 论“知行合一”

    阳明心学最核心的思想是知行合一,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从知到行。“知”字左边是个矢,代表射箭,右边是个...

  • 明镜论

    《明镜论》是王阳明心学的一部分。是学习阳明心学最开始的篇章。 王阳明认为,要做圣人,就得心如明镜。只有心里心境明亮...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纵观阳明心学,最核心是一个“心”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bfnbftx.html